公元398年,拓跋珪建立魏国,史称“北魏”。拓跋珪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他想统一天下。当时有很多人建议他打过长江,占领江南。唯独有一位叫崔浩的大臣建议他进行北伐,扫平后顾之忧再进军南方。这位理新的崔浩出身望族,他的祖上从东汉末年就身居高官,他所在的家族是著名的清河崔氏。
崔浩十分聪明,经通百家学说,对平定天下有一套周密的理论。拓跋珪登基没几年就沉湎酒SE,忘记了当初的远大志向,最后死于宫廷政变。崔浩建议刚刚登基的拓跋嗣,不要急于对江南用兵,还是应该北伐西征,保证已有的胜利果实不被掠夺。
公元415年,北魏都城附近发生了灾荒,有很多大臣建议拓跋嗣迁都。崔浩挺身而出,坚决反对迁都。他认为灾荒只是暂时的,迁都会动摇国之根本。当时在朝堂上进行了一场大辩论,最后崔浩获胜。
拓跋嗣对他另眼看待。到了公元416年,东晋和后秦发生战争,崔浩建议拓跋嗣趁乱占领中原地区。于是北魏的领土扩展到了洛阳、郑州一带。从这以后,北魏才算真正在北方站稳了脚跟。
公元424年,拓跋焘登基,崔浩已经升为太常卿。当时北魏的北伐还在进行中,北魏军队已经打到了漠北柔然国的边境。关于是否对柔然用兵,北魏朝堂开始了大讨论。很多人觉得漠北是一片不MAO之地,攻占漠北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崔浩的观点正好相反,他坚持对柔然出兵。拓跋焘年轻气盛,觉得崔浩说得有道理,亲自率兵一路攻打到涿邪山。崔浩也成了北魏朝堂上的首席谋臣,深受拓跋焘信任。拓跋焘说,“以后有什么军国大事如果定不下来,要以崔浩的意见为主。”
当时,北魏的西边有一个“夏国”,为了防止北魏的势力进一步扩大,南方的刘宋王朝和夏国结盟想要围剿北魏。崔浩分析局势之后,觉得所谓联盟只是“敲山震虎”不足为惧,但夏国迟早会成为北魏的仇敌,应该尽早灭掉。
崔浩用胜利的战报粉碎了敌人的音谋,经此一役他被封为司徒。至此,拓跋焘统一了整个北方。拓跋焘觉得他是一位英明神武的皇帝,应该写一部史书记载他的功绩,这件事就委派给崔浩。崔浩文采飞扬,用了三四年就编纂完成了北魏的国史《国书》。这部书被刻在了石头上,放到京城供百姓观瞻。
这样一位名臣,结局却很悲惨,竟然被抄家灭族。原来,《国书》中记载了北魏皇族拓跋氏来自漠北,他们是少数民族。这一点让拓跋焘觉得尊严扫地,再加上有人密奏皇帝说崔浩有谋反的野心。
于是崔浩全家及其九族都被杀害。崔浩死后,有很多人觉得惋惜,唐代大诗人杜牧把崔浩和历史上的韩信、司马懿、诸葛亮等人相提并论,表达对他敬仰之请。
拓展阅读
一桩科举冤案,引发了明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南北榜案与南北卷
汉赋之美,美在铺张扬厉
蝴蝶很忙,看看欧阳修怎么说,《望江南·江南蝶》赏析
创立经耕细作之法,汉朝的农学专家氾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