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晋朝的历史可以发现,晋朝虽然是大一统王朝,但东西晋从头至尾的15个皇帝,几乎全都是昏君,如果非要说明君,也顶多只有一个半。
不过古话说得好,“穷富不过三代”,就算是司马家的后代再不济,5代人,甚至是十代人里总要出一个明君,放眼历史来看,历朝历代都有中兴时期,可为何晋朝偏偏一直落寞混乱,始终出不了明君。
若仔细地研究后会发现,这个问题背后的答案非常有意思,竟然和读书人有关。
相信这一点许多人都会感到好奇。
半个明君
中国许多王朝的覆灭,都是在“天灾人祸”的共同作用下才产生的。
比如明朝,当时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天灾不断,而朱由校又是个皇帝昏庸,即便后来崇祯皇帝试图改变,但为时已晚。
再有就是东汉,东汉末年时期,中国大地也进入了小冰河,同时东汉末代的皇帝一样都是昏君,这才出现了东汉人口锐减五分之四的请况发生,也给了曹草等一大批诸侯可乘之机。
可晋朝不同,当时国家已经从小冰河时期走出,天灾方面相比于其他朝代并不多。而晋朝在这种请况下,却一直处于衰败混乱的局面之下,所以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只能是“人祸”。
不过晋国建立之初,开国皇帝司马炎还算是颇有建树。
从改革政治,振兴经济,推行法律等多方面举措来看,司马炎举措得当,使得晋朝从战乱中逐渐恢复,社会经济也逐渐繁荣。在司马炎的带领下,晋朝进入了“太康之治”,受到了广泛好评。
不得不说,在治理国家方面,司马炎确实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
然而在政治方面,他却有些目光短浅,为晋朝埋下了无数个定时炸弹。
众所周知,晋朝得位不正,司马炎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帝,建立晋朝,得益于世家大族的支持。
司马炎登基之后,知道这些世家大族的危险之处,所以他采用封赏宗亲的方法来制衡世家大族。
比如他将皇族成员派遣各地担任都督职位,分封儿子到各州郡坐镇。
这样的布局看似牵制了世家大族,然而这些分封出去的皇族,日后就成为了晋朝衰败的定时炸弹。
这也是为什么说晋朝只有半个明君的原因。
一个明君
司马炎处于西晋时代,是当时的半个明君。而东晋时代出了1个明君,这个人是东晋的第二位皇帝,晋明帝。
可以说,如果没有晋明帝,东西晋可能和西晋一样撑不过第四代。
晋明帝在位虽然仅仅4年,但他在这4年里推动了南方的社会安定与发展,同时重用比如丞相王导等一批贤臣。并且在藩王与世家大族之间来回平衡,使得国家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其实这仅仅只是他治理国家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解决藩王以及世家大族的问题。尤其是藩王的问题,晋朝的王爷若不控制,恐怕在数量上,和清朝时期太平天国的2700多个王爷有一拼了。
可惜的是,他仅仅在位4年就英年早逝,年仅27岁就去世了。
4年的时间真的是太短了,即便晋明帝有通天的本领,也无法完全改变国家的请况。要不然他的父亲也不会忧愤而死了。
不过这也不至于让晋朝分崩离析,只要后来的君王足够贤明,国家照样可以在掌控之中。
然而历史事实却是其他的13个皇帝,个顶个的昏庸,使得国家越来越乱。
集体昏庸
从东西晋的皇帝顺序表来看,西晋即司马炎之后,三个皇帝中2个被毒死,1个被杀害。
东晋方面,开国皇帝晋元帝,因为矛盾四伏忧愤而死。
后面的第二到第六位皇帝,都没活过25岁就病死,最年轻的一个才19岁。
第七位皇帝晋废帝,仅在位6年就被废掉,随后沉M酒SE,最终因身体承受不住而病死。
第八位皇帝晋简文帝,如同傀儡一样在位2年后被废。
而后面的第九到第十一位皇帝,不是被人用被子闷死,就是被人用绳子勒死。最惨的就是末代皇帝晋恭帝,被4个人用被子闷头,闷死后脸都变形了。
所以我们看东西晋的这15位皇帝,除了司马炎之外,几乎没有一个是寿终正寝,大部分都是死于非命。
这哪里像是一个大一统国家该有的样子,皇帝都可以随便杀,国家的请况又岂是一个乱字了得?
不过从以上的请况可以发现一个问题,这些皇帝大多都是傀儡,真正的权力都掌握在权臣的手中。
而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则非常地有意思,竟然是因为当时的读书人都变质了。
读书人变了
民间有一句顺口溜这样说道:
“为臣莫入司马晋,经天纬地也枉然。”
意思颇为简单,想要在晋朝当官,即便是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是徒劳枉然。
所以在这种请况下,读书人开始避实就虚,不论正道,以夸夸其谈为荣,以虚假清高为榜样,整日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只为荣华富贵。
从西晋的开国元老荀勖,到末代的王愉,几乎每个皇帝的身边都有多个间臣相伴。
正如前面说的那句顺口溜一样,在晋朝想做实事比登天还难,但若做坏事,不仅可以一飞冲天,皇帝都可以杀着玩。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读书人的心中没有了圣贤,只有邪恶。可以说,东西晋是间臣的天堂,忠臣的地狱。
是不是有些颠覆我们的认知?
其实这也怨不得读书人,若不是司马氏得位不正,此后又没有处理好世家大族以及皇族之间的关系,读书人也不会被来回拉动,最终成为了邪恶的化身。
参考资料:《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