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钱谦益《后秋兴之十三》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爆发过一次极具影响力的战争,那就是南宋时期的崖山海战。
这是南宋政权与蒙古族最后的博弈,最后却以惨败告终。
崖山海战之后,南宋政权彻底覆灭,传承了千年的文明落入到了蒙古族的手中,于是便有了这句悲叹“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然而,这原本用来感叹国家覆灭的诗句,却被日本人加以利用,最终改造成了意思完全扭曲的一句“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中国”。
要是论起日本人这样改造的原因,还要从那场遥远的崖山海战说起……
一、崖山海战
宋朝末期,衰落之势已经一发不可收拾,彼时蒙古族恰好崛起,给南宋政权带去了极大的威胁。
在铁木真军队的铁骑踏平了一众少数民族政权后,终于将刀锋指向了南宋的权力中心,也就是现如今的杭州。
说来也可笑,偌大一个王朝,竟然连与之一战的兵力都没有,宋度宗的妃子带着自己只有七岁的幼子仓皇出逃,甚至在半路上就把这个孩子推上了皇帝之位。
可惜,新皇宋瑞宗并没能如他们所愿扛起重担,而是在颠簸的路途中,由于遭遇台风而不幸去世。
本着“国不可一日无君”的念头,大臣们又紧急将宋瑞宗的弟弟立为了皇帝,然而皇帝在哪,元军们追杀的目标就在哪。
当大臣们带着小皇帝逃亡到崖山时,终于避无可避,与元军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战争。
原本南宋凭借根基,集结了二十万军民,与元军相比数量上占了很大优势。
可是,他们早就怕了这群骁勇善战的元军,所以每动一步都要思前想后,硬生生错过了进攻的最佳时机,让元军等到了大部队的到来。
与主力汇合后代元军实力大增,向宋朝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当时的丞相陆秀夫与军事人才张世杰用尽了办法,与元军拉扯好几日,终于还是在2月6日这天被元军两面夹击。
南宋大势已去,亡国已成必然。
丞相不愿让最后一位皇帝落入敌人手中受辱,所以干脆带着小皇帝跳了海。
皇帝葬身大海后,那些犹在抵抗的军民们顿时没了斗志,纷纷追随皇帝而去。
原本平静的海面上漂浮着数万南宋人的尸体,山石旁被元朝的将军刻下了“灭宋在此”的标记。
虽然太阳仍旧照常升起,战局结束后的山海也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是那时候的人们都知道,天,已经变了。
汉人的统治被画上了句号,那传承千年的中华文化也出现了断层,日本人蠢蠢衣动,试图把汉文化归为己有。
二、毫不掩饰的觊觎之心
日本人对汉文化的觊觎,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汉唐时期。
那个时候,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颇为密切,日本多次派使者前来中国,学习优秀的汉文化,并且将学到的东西用到本国的建设当中。
久而久之,便使得日本的许多东西都沾染上了汉文化的影子,然而,做影子做久了,便会产生自己才是原版的错觉。
日本人的野心滋生,认为自己所掌握的才是正宗的汉文化。
他们以为蒙古族没有汉文化做支撑,必然会逐渐衰落,所以在元朝甚至于之后的明朝时期,日本三番五次挑衅中国,在边境地区发动战争。
可惜日本不知道的是,在元朝眼中他们始终都只是一个跳梁小丑,对中国根本构不成任何实质上的威胁。
不过,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元朝曾两次出兵抗击日本,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这在无形之中增长了日本人的野心,让他们在明朝时期更加肆无忌惮,不仅要求与明朝平起平坐,还在被拒绝之后挑起海战,派出倭寇,无所不用其极地在中国大地上作恶。
这样的试探在清朝建立以后戛然而止,因为日本发现强大的明朝竟然被清朝所取代了。
他们从心底里看不上这个政权,认为汉文化已经被蛮夷所取代,而自己才是正统,自己要做的事才是“拨乱反正”。
日本放任了这种思想的滋生,并且在清朝末期完成明治维新后,开始了对中国的大肆侵略。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曾发布过一篇文章,上面写着:“满清氏元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草天下”。
原来,在日本人眼里,自己不是在和中国为敌,而是在和清政府为敌,自己的行为也不是为了侵略中国,而只是想代表中华正统,消灭满清。
三、别有用心
日本人这样的想法、这样的做法,让他们说出了“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中国”这样的话。
可是他们却忘了,无论是中华还是中国,原本都与他们毫无关系,他们本就没有资格对中国所发生的一切指手画脚。
当然,在侵华战争进行到后期的时候,日本人早就被侵略吞噬了理智,早就忘了自己最初的一套说辞,那从南宋覆灭开始就隐藏起来的所谓“中华正统”的说辞被撕破,露出了里面贪婪的嘴脸。
从觊觎中华文化到觊觎中国的一切,日本可以说是用尽一切办法想要将这些归为己有,所以他们别有用心地写出了“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中国”,试图以此来混淆视听,动摇中国人的心。
然而,他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无论汉文化是否出现过断层。
无论在我国历史上经历过多少次的政权更迭,文化渊源仍旧扎根在中华大地的每一寸,任凭经历多少风吹月打都不会断。
所以说,日本人的侵略注定会失败,他们的音谋也注定会被中国所识破,那些让他们想要据为己有的汉文化,永远都属于、并且只属于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