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道德风尚不是法律制约的结果,而是德行教育的结果。”——《壬辰年祭卢梭》
湖南近现代名人辈出,无论是文韬亦或者是武略,都能够享誉神州,甚至能够开一派风气之先。当然,湖南人也有保守的一面,像宁乡人周汉自费印刷“反洋教”的宣传画便是其中的一例。如此,也难怪清末民初时期,西方传教士将湖南长沙称为“铁门之城”。
湖南人之所以保守,跟自古以来的儒家传统思想熏陶是分不开的。因此,很多名人在为人处事方面自然而然就会流露出来保守的痕迹。譬如说,在民国进步思想涌动的大潮中,一位叫做谭延闿的名人,就显得极为另类。之所以说他另类,是因为他在两件事上面格外保守和“传统”。
一件是他的发妻去世之后不再续弦,另一件事则是对母亲的孝行。说起来似乎是两件事,但其实两件事之间也有着极大的关联。
谭延闿母亲李氏出身贫苦,自幼便时有钱人家的丫鬟,因此平日里干的自然是最苦最累的脏活。只不过一次意外,谭延闿父亲谭仲麟赴宴时见到了这个聪明伶俐又漂亮的丫鬟,才将李氏领进了谭家。
进入谭家之后李氏的生活境遇有所好转,但她仍旧是一个丫鬟。毕竟,谭仲麟看她聪明伶俐才将她领进谭家照顾老夫人的。因此,李氏仍旧过着下人一样的生活。只不过,时间一久谭仲麟便对这个聪明能干的丫鬟动了心思。
相应的,谭仲麟作为丙辰科进士,又是朝廷大官,风度翩翩的样子自然也吸引了李氏的目光。随后,谭仲麟将李氏纳为小妾,将其地位抬升到了“妾室”的高度。而且李氏肚子也足够争气,很快就生下了一个男孩,也就是谭延闿。
如此一来,虽然李氏不用再干粗活,但从地位上来看,却仍旧要低人一等,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一家人吃饭时她要在站着一旁不能上桌,并且要端菜伺候谭仲麟和两位夫人。对于这样的境遇,丫鬟出身的李氏自然知道如何委曲求全,因而从来不争不抢,只是在教育孩子之余做自己该做的事请。
因为她知道自己的一切都跟孩子有关,如果孩子未来有出息,那么她的身份才会有所改变。而谭延闿,或许自小足够聪慧,又或许深受母亲身份的影响,他自知道母亲李氏在家庭当中的地位之后,就一直发奋读书,誓要改变母亲在家庭当中的地位。
5岁的时候,谭延闿进入私塾开始读书,到了10岁的时候已然颇通制艺,小小年纪更是能够写得一手刚劲秀丽的MAO笔字。当然,谭延闿如此优秀也只不过是刚刚开始,在13岁的时候,谭延闿成功中了秀才功名。
到了22岁的时候,谭延闿已经中了举人功名,随后在1904年甲辰恩科,参加会试的时候夺得了第一名,高中会元。这一年,谭延闿也才24岁。倘若不是他的名字跟谭嗣同同姓被慈禧太后所厌恶,那么后来殿试的时候排名也不至于是二甲三十五名了。
但无论怎么样,谭延闿终究是被赐进士出身。这样一来,算是给谭家争了光,让谭家名声更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湖南人在清末一直有一个心结,虽然湖南出过曾国藩、左宗棠等大人物,但却没有一个是科场高第出身的,谭延闿进士及第之前,湖南人一直与会试榜首无缘。
所以,谭延闿虽然没有中状元,却实打实让家族在湖南露了一次脸。因此,在谭延闿中进士、点翰林之后,谭家大开庆功筵席,谭仲麟主动对站在桌边准备伺候端菜的李氏说了一句话:“坐下吃饭吧!”
而这一幕让谭延闿极为感慨,因为这代表着母亲李氏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作为人子,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抬高母亲的地位,谭延闿的一切努力都是一种孝行。当然了,谭延闿的孝行还不止于此。
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湖南临时参议院成立,谭延闿成为了参议院的院长,不久之后谭延闿还被拥立为都督。不过,对于被拥立为都督一事,谭延闿还曾特意提出过几个条件,其中一个就是必须请示母亲李氏,母亲李氏同意了他才会上任,否则就是杀了他,他也不能从命。
这个条件看似可笑,但放在谭延闿这个孝子身上就显得极为正常了。毕竟,母亲李氏在家中地位低下的日子给谭延闿内心留下了永久的伤痛。因此,历来在官场中做事他一概不争,但涉及母亲李氏的地位和身份,就一定要争。
1916年,谭延闿母亲李氏在上海病故,这个时候正值他二次督湘的时候,因为政局不稳的缘故,所以他若是离开的话很有可能丢掉宝座。但在谭延闿眼里,自然是母亲去世更为重要。
于是他不顾他人提醒,毅然赶往上海奔丧,扶灵回长沙为母亲举行葬礼。由于谭宅位于宗祠的后进,灵枢出殡必须经过宗祠,但族规规定小妾的灵枢是不能从大门抬出的。因此族人要求谭延闿从侧门出殡,并且将大门拦住了。
谭延闿内心极度气愤,一下子躺在了母亲的棺材上,大声喊了一句:“我谭延闿已死,抬我出殡!”这种出乎所有人预料的举动,让族人不知道该说什么。最后无奈之下只好让路,让李氏的灵枢从大门抬了出去。
此事传出之后,谭延闿孝名更是广为传颂。
至于说,谭延闿娶妻之后不纳妾的行为,想来也是因为他常思及母亲李氏的命运,才做出的决定。因为他知道,妾的身份和地位有多么“痛苦”。或许正因如此,他的发妻去世之后,也一直坚持没有续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