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4月23日,数千名手持“苏侨证”的边民,在新疆伊犁哈萨克斯自治州霍尔果斯市的霍尔果斯港口,登上了苏联的“国际公共汽车”,离开了自己的祖国。
很快,“到苏联”成了一种风潮,短短1个来月时间,仅塔城地区,外逃人员就超过4万人,带走了22万头牲畜,以至40多万亩土地未能及时耕种。
伊犁州也有1.6万人越境离开,仅霍城县就走了1.4万人,使霍城县的经济损失将近1000万。
直到5月31日,苏联出于政治需要,关闭了伊犁、塔城部分地区的边境,这种现象才得以扼制,这便是震惊一时的伊塔事件。
伊塔事件发生后,国内愤慨不已,纷纷谴责苏联这位“老大哥”不厚道,MAO主席更是直接给出指示:“我看,愿意走得不要硬留,我就不相信那边就是天堂,我也不相信那样做,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因为MAO主席这句话,我国的边防战士,没有开抢,也没有动武,更没有与群众发生冲突,但他们内心的痛苦,只有自己最清楚,在伊塔事件的总结会议上,时任西北局书记处书记的王恩茂一语直截了当的指出了事请发生的根本原因。
他说:“表面上看,是有人蓄意策划煽动的一次边民外逃、暴乱事件,但内因却是我们的经济困难,发展经济,是解决新疆民众问题的关键!”。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1949年进入新疆开始,他就把经力全部放在建设美丽新疆上面,为了这个目标,一家3代4口人长眠于此。
王恩茂,江西永新人,出生寒苦,虽家境贫寒,但父母依旧省吃俭用,供他读书,也是因此,他得以有机会接触新思想。
1927年,MAO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这让王恩茂看到了穷人翻身做主的希望,1928年5月,年仅15岁的王恩茂,怀揣《向导》、《先驱》等进步刊物,徒步走了3天山路,上了井冈山,参加了革命队伍。
初上井冈山,王恩茂只是一个小小宣传员,但因为思想觉悟高,有文化,王恩茂很快TUO颖而出,到1932年,19岁的王恩茂,已是永新县苏维埃政府文化部长,不久又担任县委秘书长。
1933年7月,王恩茂来到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身边,给任弼时担秘书,在任弼时的言传身教下,王恩茂学到了许多工作和领导方法,有了质的飞跃。
1936年,红2、6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组成红二方面军,王恩茂担任政治部总务处处长一职,过草地时,王恩茂带领干部们给红军筹粮6万多斤,为红军解了燃眉之急。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恩茂跟随王震奔赴华北抗日前线,担任359旅政委一职,因为为革命作出的突出贡献,与王震、王首道并称359旅的“三王”。
1939年,王振率359旅回到延安,负责保卫陕甘宁的工作,1941年,轰轰烈烈的南泥湾大生产开展起来,因为当时的王震身兼数数职,大生产工作,基本由王恩茂和副旅长苏进主持。
这段时间,王恩茂与战士们同吃同住,一起垦荒,不仅开垦出30多万亩良田,还蓄养大批猪牛羊,开办了油厂、酒厂、鞋厂等等,极大的解决了延安的物资问题。
对此,MAO主席是赞不绝口,说359旅是一支英雄部队,在哪里,哪里就安全,能拿抢战斗,也能自己动手,发展生产!
1944年7月,“南下支队”成立,“三王”带着部队开始了第二次“长征”,他们突破国民党顽固派和日军的层层封锁,转战8个省份,跨越半个中国,跋涉2万多公里,最终于1946年秋,成功返回延安。
1946年10月,在王震、王恩茂等人的率领下,359旅奔赴华北,参加解放战争 ,1947年,又西渡黄河,到达陕甘宁边区,成为西北野战军的一支,与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浴血奋战。
兰州解放后,部队继续西进,兵伐新疆,最终,在大兵压境的请况下,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和省政府主席包尔汉率部起义,新疆和平解放。
解放军进入新疆后,王震坐镇新疆,王恩茂率军,沿着丝绸之路,向南疆挺进。
当时,虽然新疆已经解放,但所属部队派系复杂、驻地分散,难以掌控,再加上敌特分子捣乱,南疆地区叛乱事件时有发生。
进入南疆的王恩茂,立即着手惩治敌特,救济群众,很快,哈密的社会秩序,便稳定了下来,因为效果显著,彭德怀还致电嘉奖。
12月,王恩茂率部来到库尔勒、阿克苏等地,解放了相当于8个江苏省大小的南疆,很快,南疆区党委成立,王恩茂担任书记,一个新的难题,又摆在了王恩茂等人面前,那就是粮食困难。
对于粮食这一难题,美国驻迪化的副领事马克南在撤退时曾说,共产党无法解决,还说,解放军会饿死在新疆,然而,这一切,对于有着开垦南泥湾经验的王振和王恩茂等人来说,并非天大难题。
很快,新疆军区下达1号命令,要求驻新疆部队全部参加劳动,此举,正合王恩茂心意,因为他明白,兵无粮则散,民无粮则乱的道理。
于是,王恩茂扛起坎土曼,带着10余万解放军,开始了大生产运动,第一年,他们就开荒80多万亩土地,收粮6500多万斤,到1952年的时候,开垦土地800万亩,粮食产量暴增到7.5亿斤。
因为巨大的贡献,他被任命为新疆分局第一书记,新疆军区代理政委等职。
为了能够更好地管理新疆,他要求汉族干部学习维吾尔族语,以方便与少数民族同胞们交流,自己也以身作则,每天学习4句维语,到后来,他能够与维吾尔族人民随意交流,拉家常。
对于王恩茂,百姓们很认可,也很敬重,经常竖起大拇指,说他“亚克西!”。
然而,1959年之后,由于天灾人祸,我国进入三年困难时期,新疆同样处境艰难,这才发生了伊塔事件。
好在王恩茂对于此事有深刻认识,下了更大决心发展新疆经济,他提出来“兵团方向、公社特点、全面规划,逐步实现”的策略,一步步建设新疆。
可惜的是,正当王恩茂的计划有条不紊地实行时,1966年,浩劫来临,王恩茂和许多老同志,也受到了猛烈冲击。
不久,MAO主席接见大军区司令、政委,王恩茂也去了北京,见到王恩茂后,MAO主席问道:“会不会打倒?”,王恩茂答道:“有可能!”。
见状,MAO主席大手一挥:“打不倒!”,一句话,就让王恩茂安定下来,可惜的是,因为时局的原因,王恩茂依旧处境艰难,他的计划,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1969年,王恩茂离开为之奋斗了20年的新疆,先后在芜湖、南京军区、吉林军区,沈阳军区任职,直到1981年,才重返新疆,担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和乌鲁木齐军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等职。
当时,很多干部,都想离开新疆,回到环境舒适的内地工作,这让王恩茂很是心痛,为此,他在一个会议上,讲起了自己的事请。
1964年的时候,王恩茂把自己84岁的老父亲接到了新疆,但到新疆不久,老父亲便患上了胃癌,时日无多,受落叶归根思想的影响,坚决要回永新县,怎么劝都不行。
王恩茂见状,说道:“我是要为新疆人民服务到底的,将来我死了也要埋在新疆,就埋在你的身旁守着你。”。
王恩茂的话,感动了父亲,老人家离世后,就埋葬在了新疆。
紧接着,王恩茂又说道:“……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有博大的胸怀,我36岁进新疆……眼下新疆的条件不尽如人意,更需要我们去改变它,我和我的老伴儿,还有我的儿孙,都将永远住在天山脚下,和新疆各族人民战斗、生活在一起!”。
很快,王恩茂的这次讲话,便传播开来,感动了无数人,许多干部纷纷放弃了调走的想法。
1985年,72岁的王恩茂,因为身体原因,从一线退了下来,还被选为全国副主席,以他的身份,完全可以住在北京,但王恩茂没有,他依旧留在新疆,与新疆百姓服务。
2001年,王恩茂离开人世,享年88岁,病逝后,骨灰留在了新疆,2006年,王恩茂的夫人的夫人骆岚离世,同样葬在新疆,加上他的老父亲和早逝的四儿子,王家3代4口,长眠天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