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装剧,经常见皇帝穿一件黄SE的龙袍,脑袋上顶个搓板,垂着算盘珠子挡在眼前。也许不少人想,只要他一动弹,那珠帘就摇摆不定,难道他看东西不别扭吗?
其实这个帽子有正式名字,并且高贵着呢!它的名字唤做“冕旒”。属于重大场合用作行礼仪国事的冠的一种,也是最高规格的冠,你可以称它为冠王。而且那东西很重很重,不是眼睛看不看的见的问题,是颈椎撑不撑的住的问题!
“冠”,在古人看来,这可不仅仅是头上的一道装饰,更是一个男子身份的象征,摘冠跟掉脑袋一样,士可死却不能摘冠的。
像当年孔子的好学生子路,之所以被孔子另眼相待,不仅仅是因为子路有儒人的文气,他还兼有勇者的武气,子路一方面传播儒家思想治国安邦,也鼓励他手持利剑上了战场建功立业。可一次, 子路在战斗争中,被敌人一剑把系冠的带子斩断,冠掉下来,于是子路说,“士失冠不如死。”他扔掉剑,下了马,去捡冠系冠,被敌人围过来,砍成了肉泥。
孔子听说子路如此惨死,当时正在吃饭,有肉酱这道菜,吩咐倒掉,从此不再吃肉。
可见冠那就是古代男子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咱们中国历代上至统治者,下至黎民百姓,男新二十岁要行冠礼,由长辈等给带上冠,以示成年!
不同人带不同冠还有表明身份的意义!
你想,政府官员的“冠”可以被用来表示官职、身份。
皇帝戴的“冠”,原本是天子、诸侯、卿、大夫戴的礼,有个专门的称呼叫冕冠,用以尊贤身份高贵。传说,最初是轩辕黄帝创立了冕冠制度,到周代进一步完善。南北朝以后,戴冕成为帝王的专利,否则谁戴谁脑袋准搬家。也就说,谁能继承皇位 或者一统天下登临帝位,谁才能加“冕”!这套制度在宋代慢慢没落,在明代后期,皇帝只是偶尔佩戴,满清入关后,这东西明显不符合满人的审美,就改变了样子,名字还叫“冕”,但东西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皇帝冠冕上的这一排排算盘珠子有个官称,叫做“旒”,一般用五彩丝线串联五彩珠玉而成,每个珠子之间间隔为一寸。置于冠冕之上,称为“冕旒”。
皇帝的冕冠顶部前圆后方的搓板唤作“延”,通常是前圆后方,用细致的布帛包裹。代表着天圆地方,一般为黑SE,以示庄重和威严。延板前后垂挂旒,旒的数量也有讲究,帝王为九,加上天地人,为玉珠12串,代表帝王地位。诸侯垂9串!上大夫七,下大夫五也!
很多韩国所谓历史剧里面韩王一出来, 我还认真数过,这点上,韩剧还比较真实,他们的王带着是9串,因为他不是天子,中国皇帝才可以戴12串。
算盘珠子搓衣板子这是咱们最熟悉的冕冠的主体部分,其实他还有其他重要部件,一件也不能少!像缨,就是冕板左右垂下的红绸绳。紞,就是丝制的线绳。冕板中间横著一条红带,代表天河,称为天河带。长长的天河带大大增加了冠动态的美感。
纩,就是挂在紞头两旁的玉,紞的两端自冕板两边垂下,而纩的位置正好位于左右两耳旁,所以又称充耳、塞耳。以及紘,就是系在下巴处的红绳。
几样加一块儿才是完整的冠中之冠!戴上,傲便可世天下!
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肯定是大有深意的!
《汉书·东方朔列传》记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意思是水过于清澈就没有鱼,人太经明而过分苛察就没有朋友。冠冕前饰有冕旒是用来遮挡视线,两耳旁边堵上玉块,正这样就听不见了。看见了当做没看见,听见了当做没听见,好的德行应予以肯定,原谅人犯下的小过错,人无完人,不应求全责备。征讨冕冠象征皇帝有谦恭的美德,能倾听民意,关怀天下百姓,这也是“冕”的本意。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更有天子是奉上天旨意来治理天下之意。
当然啦,花这么多功夫也不全然是象征意义,它也有实用功能:戴上这东西,走路太急,旒串就会前后摆动打脸;如果行姿七扭八歪,垂珠就会在帝王眼前左右乱晃;而如果坐在那里,不挺胸抬头,重心不稳,冕旒也会滑落。所以久而久之,就迫使佩戴者养成挺胸抬头,沉着冷静,器宇轩昂的风度。提醒天子诸侯士大夫,保持行为端正。
其来看到影视剧里头,天子上朝都带着冠冕,殊不知,皇帝平时大部分时间都是着便装的,隆重的冠冕,只有在祭祀天地、祖宗和朝见时才能佩戴,要不,不早的颈椎炎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