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形容一个人读书快,可以用“一目十行”这个成语。而大家不知道的是,还有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人读书快,叫做“五行并下”。关于“五行并下”这个成语,原出处是在《后汉书·应奉传》。
据记载:“奉少聪明,自为童儿及长,凡所经履,莫不暗记。读书五行并下。”翻译过来就是应奉这个人年少时非常很聪明,从儿童时期到年长时期,凡是他经过的地方,全都牢牢记在了心里。读书能五行并下。
虽然说应奉读书很快,但是却不是像普通人那样的囫囵吞枣,而是可以将书中的内容彻底记住。有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应奉的记忆力的超群!
据说,应奉担任郡中的决曹史的时候,巡查四十二的县,记录囚徒上千人,等到他回来,太守仔细询问囚犯的请况,应奉可以口述所有罪犯的姓名和犯罪的轻重,没有任何的遗漏,让人称奇。
除了“五行并下”这个成语之外,还有个“半面之交”的成语,也是形容应奉记忆力超群。这个典故发生在应奉二十岁的时候。那时,应奉去拜访彭城的长官袁贺。恰好袁贺出门,没有在家,此时的大门紧闭。应奉正要转身离去,门开了一条缝,一个人只露出半张脸,看了应奉一眼,然后就把门关上了。
几十年后,应奉突然在街上再次见到这个人,一眼就认出了他是当年袁贺家中露出半张脸的人,并且上前和他打招呼。这个人非常愕然,显然不知道应奉是谁,听说两人数十年前见过,打死也不信。
于是,应奉就和这个人聊起了当年发生的事请,解释起当时的请况。这个人听了之后恍然大悟,记起来确有此事。而周围的人也都感到不可思议,这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竟然还能清楚地记得。
关于应奉的记载,其实篇幅不大,除了过读书快且过目不忘的本事之外,还记载了他平乱的功绩,以及由他引发的党锢之祸。
关于应奉平叛的事迹,发生在武陵。顺帝时期,武陵蛮詹山的少数民族四千余人造反,一直没能平叛。等到桓帝时,应奉出任武陵郡守,结合当地实际请况,采取安抚政策,终于平定了当地的叛乱。几年后,武陵的蛮人再次叛乱,朝廷征召应奉跟随冯绲出谋划策,再次平息了当地的叛乱。
关于党锢之祸的引发,应奉虽然是导火索,但这件事的责任确实不在他。据记载,桓帝时期的后宫朋、党之争很厉害。邓皇后死的时候,桓帝想立田贵人为皇后。应奉认为田贵人出身低微,不宜超登后位,并上书劝谏。于是,桓帝改立豪门窦氏为皇后,由此引发了后来的“党锢之祸”。
应奉当时只是按照正常规矩提出意见,谁成想却导致“党锢之祸”的发生。此后,应奉对于这件事非常自责,就以有病为由,辞去一切职务,回故乡项城隐居。后来,满朝文武再次举荐应奉做官,朝廷也有重新启用他的意思。但可惜的是,应奉刚好在家乡因病去世,葬于百冢铺(今永丰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