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个世纪70年代出生在一个县城,清楚地记得全城只有2家理发店,一处位于县城唯一条大道上,叫做国营理发一店有差不多20张铸铁的转盘老式理发椅,分为两排,中间是过道;另一处位于县城一条小巷子里,叫做国营理发二店,相对一店来说,规模要小了许多,只有10多张同样的老式理发椅,但比一店的要破烂一些,很多都掉了漆,人一坐上去就吱哑吱哑地响。因受室内房屋结构的限制,理发椅的摆放也很凌乱,只能根据室内结构,这个角落摆一张理发椅,那个旮旯放一张。听说一店是县城的面子,凡是从一店换下来的旧理发椅就归二店使用。相对来说,一店的档次就要高于二店,因此价格也有差异,二店比一店要便宜一些。
到了90年代,县城里已经出现了许多花枝招展的个体发廊,当初的国营理发店早已不复存在,一店的店面都已经转租出去了,只有二店还在存在,经营模式就是3个女职工,(年龄都在35到40岁的样子,因为达不到退休年龄,但又无法适应新的工作)共同租下店面,打着原来国营理发二店的招牌,各自经营。她们都有着极好的手艺,剃、剪、刮、掏耳朵、头部按摩推拿,样样在行,但面对铺天盖地、流光溢彩的发廊,她们的生意显得非常冷清,偶有一个客人,她们总是服务得格处周到、热情。因为她们知道自己的不足,那就是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只要坐上理发椅,不需要问理什么发型就开理,因为她们只有一种发型,那就是男人剃刮修,女人剪齐耳短发,用电推把后面掏空,再用老式剃刀刮干净。不知她们是不想还是无力再去学习新发型,反正就这样*着便宜的价格和扎实的剃刮功夫以及周到热情的服务冷冷清清地维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