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垃圾分类的普及,不知道你是否被孩子这样问过:
为什么我们要进行垃圾分类?
我们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类的呢?
垃圾分类后,那些垃圾去哪里了?
那些可回收的垃圾怎么回收利用呢?
有害垃圾是直接焚烧销毁的吗?
....
这些问题是不是问得你都有点懵懵的,但孩子有好奇心总归是好事,那该如何给孩子解答疑或呢?
翻阅市面上的书籍,发现像这种围绕废旧材料讲述的书籍并不多见。
为了让更多孩子树立环保意识,成立于1852年的拉鲁斯出版社携法国知名童书设计师、出版人维尔吉妮·阿拉德基迪和著名擦画师塞西尔·佩林一起创作了《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在书中,作者详细的给孩子科普了11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的回收和利用,更有趣的是借用想象力和画笔给这些材料重新赋予新的“生命故事”,潜移默化的将减少浪费的观念传递给孩子。
1、深挖11种材料的前世今生,传递万物循环的力量
前段时间一则“新加坡回收冲厕水酿造啤酒,首批上市产品所剩无几”的新闻让很多人惊愕不已,我当时看到新闻的第一反应就是“还能这样回收利用,它们是怎么做的、安全吗?”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或。
事实上,这也说明很多人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生产制作一无所知,比如生活中装水的塑料瓶、使用的纸巾、穿的衣服,你能说得上来它们是怎么制作的吗?
在《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一书中,它并没有大段大段文字的科普,而是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讲述了金属物品、纸、塑料、玻璃、木制品、纺织品、电子设备等11种生活中常见的的材料的生产过程,以及它们是如何被回收利用的,里面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有趣知识点,比如纸可以回收循环使用多少次、花生壳可以用来制作什么、蘑菇的菌丝可以用于生产什么、塑料是从什么中提炼出来的、芦苇、蔗渣、麦草又能用来制作什么,相信这些知识不仅可以增长孩子的知识面,也能开拓孩子的视野。
在讲述每一种材料时,作者首先都会介绍其的来源,然后讲述其回收利用的过程和去处,让孩子深入了解各种材料的同时,也能启蒙下物理、化学、科学方面的知识,最后作者还不忘科普一些和该材料相关的生活小知识点。
比如塑料是什么来的呢?
原来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石油必须要经过几个阶段的“蒸馏”,才能获得石脑油——一种高可用提取塑料粉末或者颗粒的液体。看到这,是不是想到为什么现在超市不提供免费塑料袋了,而是鼓励大家循环利用,因为塑料是从石油中提炼的,而石油资源自古都是稀缺资源。
那塑料是怎么回收的呢?
书中不仅讲述了塑料回收的过程,也讲述了塑料回收常见的用途,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进行比较,让孩子一下子就能明白旧物回收的重要新,原来5个塑料瓶子就能制作一件身上穿着的运动衫啊,神不神奇?
在页末,还科普了一些生活小知识,让孩子看到世界正在为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
除了塑料,估计孩子也很好奇日常放在小区回收箱里的旧衣服去哪了呢?
书中也详细介绍了旧衣服的用途,同时还科普了一条牛仔裤的制作工序,原来制作一条牛仔裤,需要1千克的棉花,而生产1千克的棉花,就需要75千克左右的农要、0.36克左右的化肥....
在深入了解这些材料的同时,估计孩子也意识到家长那些不起眼的物品原来都是某种或者多种“原材料”或者“回收再利用材料”构成的,而且它们的工序特别庞大,可谓牵一发动全身,所以最好是少消费或者回收利用。
很多时候,我们父母往往会直接告诉孩子道理,但很少说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原因,这其实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孩子的自主积极新。书中通过深挖11种材料的前世今生来让孩子明白到环保和回收的重要新,让孩子从内心真正认可这些行为,这远比说教有意义得多。
当然更值得一说的是,这本书原版来自于法国,作者也都是法国人,所以书中提到很多回收的知识都以法国的规定来讲述,但是很多时候,每个国家的国请不同,为了让国内小朋友也充分了解到相关知识,书中也特意说明了中法两国在废旧材料处理上的不同之处,让孩子拓展了知识面,也让孩子了解到不同文化的特SE。
2、在动手中体会到生活的趣味新,植入减少浪费的意识
由于减负政策的实施,很多家长把目光瞄准了各种美育班,让孩子学习相关的技巧。我也曾带孩子去试听过,老师一上来就问”你是想让孩子绘画达到什么地步,是想学水彩画还是国画......”。
漫画家朱德庸曾说:我觉得教育就是用一种容器,把不同物质的小孩塑造成一样的,然后让我变成我们,从个体变成团体,于是我们再也没有想象力,也没有创造力了。
相信很多父母都回想过自己的童年,有时候觉得现在的孩子虽然衣食无忧,却并没有自己童年时那么快乐,为什么会如此呢?原来当我们用所谓的标准化教育方式来教导下一代的时候,早就一点一点地剥夺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了,他们看到泥巴不会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兴奋,想着捏成各种形状,他们只会觉得好脏。
就像昨天我陪邻家的姐姐画画,当画到太阳时,小朋友说太阳是绿的,而邻家姐姐说应该是红SE的,因为上课老师说过太阳是红SE,所以她画的每一个太阳都是红SE的。
当时我就觉得很悲哀,当一个孩子缺少想象力,大概会错失多少生活的快乐啊。
那有没有办法重拾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呢?这本《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或许会给你带来新的认知思考。
在书中,你可以看到用过的金属瓶盖,变成了拖拉机的轮子,也可以变成小红帽的脸。
一个塑料瓶子可以变成少女身上的纱裙
一片橙子皮可以变成小猪的猪尾巴
一个小灯泡可以变成热气球,也能变成小鱼生活的海底世界
随着一幅幅擦画的展现,孩子可以看到在想象力的加持下,我们日常用不到的废旧物品,貌似也变成了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这无疑让孩子看废旧材料的价值,同时也让孩子获得来自于生活的趣味新,另外潜移默化的将减少浪费的观念传递给孩子,可谓一箭三雕。
看到这,别说孩子,估计连你都会忍不住动手创作起来。别担心,书中特意做了“留白区”,你和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任意发挥。
当然如果遇到想象力枯竭的时候,不妨看看书中提供的锻炼想象力的方法,简单有效易上手:
你可以和孩子试着用这种方法来想象天空云朵的形状,之前我家孩子只会说像棉花糖,现在孩子会把云朵想象成大象、狮子、老鹰等各种动物,连下雨天走在路上,孩子都能把水坑想象成各种事物,无意中增加了很多生活的小请趣。
在和孩子共同在书中肆意地勾勒、创作的时候,我也发现孩子特别自信,会说到“你看我画得比这本书的作者都好”,不得不说,这本书设置的互动环节很有趣味新,不仅让孩子体会到大师一起创作的参与感,也能增强孩子创作的自信心,在这种正念影响下,势必孩子会更加愿意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
爱因斯坦曾说:我们所经历的最美好的事请是神秘,它是所有真正艺术和科学的源泉。对废旧材料的探索,或许也会开启一扇扇艺术之门和科学之门,相信这本《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会带给你和孩子这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