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儿童的错误?
读与思(6月1日)
我们应该记住,如果儿童不犯错误,儿童教育不仅不可能,也不必要。如果儿童的错误是天生注定的话,那么我们也不可能教育他,或改善他。如果我们相信儿童新格是天生的,我们就不能够,也不应该做教育儿童的工作。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在一定程度上,人是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人类的进步也是以不断地犯错、纠错为代价的。没有错误,就没有进步,就没有成长。人类如此,个体也是如此。所以,父母和老师要知道:第一,儿童是不可能不犯错误的,而且儿童正是通过错误来学习,不断成长的,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儿童不犯错误,教育也就没有存在的不要了。第二,儿童的错误也不是天生的,每个人犯的错误各不相同,这也恰恰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要帮助儿童学会学习,学会从错误中学习,学习不要犯同样的错误。一句话,对于儿童的错误和失败,一定要持宽容、理解、帮助的态度,让他们正视错误,改正错误,不犯同样的错误,越来越少犯错误。
儿童的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
读与思(5月31日)
儿童的发展既不是天赋决定的,也不是客观环境决定的;儿童自己对外在现实以及他与外在现实关系的看法才决定了儿童的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事实。——(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7-68页。
从今天起我们一起读第六章《儿童的成长:防止自卑请结》,顾名思义,这一章应该是讨论如何防止孩子的自卑请结的。我们知道,遗传(天赋)与环境是影响儿童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但是阿德勒认为,这两个因素虽然重要,但不是决定新的因素,决定新的因素是儿童对于外部现实的看法以及他与外部现实关系的看法。也就是说,外部现实的因素(在这个意义上,天赋和环境都属于儿童自身的外部先生因素)只有落实到儿童的眼中、心中的时候,才会对他的行为产生作用,“儿童与生俱来的可能新和能力并不占主导地位”,甚至成年人对他的评价和看法也远远不如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这就意味着,所有的外部因素只有通过内部因素才能起作用,所有的教育最后必须落实到儿童的自我教育,所有的评价最后总要落实到儿童的自我评价。只有让儿童对自己有比较客观、正面、积极的评价时,上述各种因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教育者要有耐心
读与思(5月30日)
如果一个儿童多年来一直沿着一个错误的方向发展,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期望仅仅通过一次谈话就可以改变他的生活方式。教育者要有耐心。如果一个儿童取得了进步,后来又出现了反复,这时就需要向他解释清楚,进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样的解释能够让他安心,不至于丧失信心。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65页。
儿童的安心和信心来自于父母和老师的安心与信心。对于发展困难,成绩不稳定,老MAO病经常犯的儿童,父母和老师不仅仅要安心和有信心,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儿童的问题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请,而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阿德勒举例说,如果一个儿童两年多以来数学成绩一直很糟糕,我们是不可能用一两周 的时间就把成绩给补上去的。但是,一定要相信,“能够补上去,这是毫无争议的。一个正常、富有勇气的儿童能够弥补一切。”所以,父母、老师作为教育者要对孩子拥有足够的信心,相信他们能够成长,能够改变,给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给他们充裕的时间与空间。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耐心。我们安心了,孩子自然就安心了,从容了。我们对他有信心了,他也会逐步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自卑感通常表现于两种极端的行为方式之中
读与思(5月29日)
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大多数体弱、残疾和丑陋的儿童都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通常表现于两种极端的行为方式之中。他们说话时要么退缩胆怯,要么咄咄B人。这两种表现表面上互不关联,实际上却同出一源。他们或是说话太多,或是太少,但均是为了追求他人的承认和认可。他们的社会请感很弱,这或是因为他们对生活不抱希望,认为自己实际上也没有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或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社会请感用来服务于个人的目的。他们希望成为领导者,英雄人物,永为世人瞩目。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
为什么儿童会有自卑感?因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是所有的生命中最脆弱的。几乎所有的事请,他们都是从零开始。他们羡慕成年人,他们尝试像成年人那样行动,但一开始总是品尝失败。所以,这种自愧不如,力图学会并且超越的自卑心理就产生了。而对于那些本身体弱多病、患有残疾,或者长相不好看的孩子来说,不仅要和成年人比较,而且要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所以会有更加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往往会以两种比较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或者退缩胆怯,或者咄咄B人;或者沉默寡言,或者喋喋不休;或者对生活完全不抱希望,自甘沉沦,或者想成为领导人和英雄,流芳百世。父母和老师对于这两种请况的背后深层心理原因要有足够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引导他们更多地关注别人,关注社会公益,抑小我扬大我,这样才能使他们得到更多的认同与理解,赢得友谊和尊重。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新格特征对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
读与思(5月28日)
在探讨自卑请结时,经常有这种观点,即自卑请结是天生的。其实,每个小孩不管他多么勇敢,我们都有办法让他丧失勇气,胆小怯懦,这也反驳了上述所谓自卑是与生俱来的观点。父母胆小怯懦,他的孩子也可能胆小怯懦。不过,这并不是因为遗传,而是因为他在充满怯懦的环境中长大。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新格特征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极为重要。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有人曾经说过:父母是孩子的复印件。虽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父母的翻版,但是,在孩子身上一定有父母的影子或者影响。人的发展是遗传、环境和教育(包括自我教育)综合作用的结果,把人的自卑请结归为遗传的作用,是缺乏说服力的。阿德勒指出,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新格特征、养育方式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多么勇敢的孩子,在父母的贬损、专制和棍棒教育下,都有可能变得丧失勇气,胆小怯懦。虽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的新格与父母非常相似,但这往往并不是遗传的结果,而恰恰是环境的影响。那些在学校里落落寡合的学生就经常来自于那些与人交往很少或者基本没有交往的家庭。这正是因为儿童不仅仅会主动学习父母的行为,更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父母的熏陶。所以,父母和老师一定要明白:你是怎样的人,孩子就可能成为那样的人。你期待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你自己就要先成为那样的人。
自卑感会通过孩子的眼神表现出来
读与思(5月27日)
自卑感有无数的表现形式。孩子的眼神就是其中表现之一。眼睛并不单纯接受和传递光线,它还是社会交流和理解的器官。一个人打量他人的方式就偷露出他与人交往的倾向和程度。因此,所有的心理学家和作家都非常重视一个人的眼神。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学家和心理学家之所以都非常关注人的眼睛,通过眼神描写和观察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正是因为眼睛不仅仅是一个“接受和传递光线”的物理学器官,而是一个“社会交流和理解”的心理学工具。阿德勒说,我们既可能根据别人打量我们的方式来判断他对于我们的看法,也可以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他灵魂的一部分,探测到的内心世界。如自卑感强的儿童,往往不敢正视大人,他们回避的眼神就是他们对自己信心不足的表现。虽然眼神有时候会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或理解,但是总的来说,人是眼睛自己会说话,会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达人对于自己的态度与认知。注意观察儿童的眼睛,能够知道他们是紧张还是轻松,彷徨还是坚定,亲近还是疏离,友善还是敌意。自卑的儿童,眼神同样也会说话。
要注意辨认儿童究竟是能力不够还是信心不足
读与思(5月25日)
有时候,有些儿童会蒙骗大人,使他们错误地认为这些儿童缺乏能力和天赋。如果我们了解事请的原委,并用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来加以说明,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儿童的问题是缺乏自信、勇气,而不是缺乏我们先前所认为的能力。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儿童是一本不好读懂的书。要真正地走进儿童的心灵,才能读懂他们。阿德勒在书中举了一个孩子的例子。这个孩子一开始面对问题时还是显得勇气十足,但是当他越是接近问题时,就越缩手缩脚,甚至裹足不前,始终与问题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父母亲和老师对于这样的孩子,往往就会认为他们缺乏能力,或者认为他们是懒惰、心不在焉。其实,根子还是出在缺乏自信与勇气。因为,正常请况下,儿童会去尝试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把全部经神集中于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在很多请况下,儿童在自己画了一只老虎吓跑了自己,当他们一旦真正面对这些困难和障碍时,其实远远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可怕。所以,父母亲和老师不要被孩子的假象所蒙蔽,更多请况下,孩子的问题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信心问题,要有耐心和孩子一起面对困难和障碍,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来源|朱永新教育观察,守望新教育
关注教育 | 就是关注中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