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短视频和网络直播的兴起,各种“网红玩具”也越来越多,网红玩具“巴克球”风靡一时,它也被称作磁力珠,可以通过磁力相互吸引,组成各种形状,看起来十分有趣,还有益智属新。但是,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幼儿,它却有可能变成“夺命玩伴”。
幼儿对新奇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喜欢用嘴巴去探索世界,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省妇女儿童医院)小儿普外科收治多名患儿,因误吞多颗磁力球或磁力棒,导致消化道穿孔急诊入院。
其中,最危急的一位患儿入院时已出现腹胀、腹痛、发热等腹膜炎相关体征,急诊拍片发现患儿误吞了十几个磁力球,导致患儿肠穿孔而急诊手术。手术中发现磁力球将多段肠管牢牢地吸附在一起,吸附力和摩擦力导致肠管多处穿孔,甚至有的磁力球已经穿出肠管外。
副主任黄华将磁力球逐个完整取出,小的穿孔逐个修补,局部已经坏死的肠管进行肠切除肠吻合,手术顺利完成,患儿最终转危为安,如果没有及时手术,后果不堪设想。
“近些年,小儿误食异物的病例越来越多,尤其是磁力球这样的危险玩具成为头号‘杀手’。这样的病例我们已经接诊十几例,且逐年增多。”小儿普外科副主任黄华介绍。
近年来,社会上关于儿童误食磁力珠导致肠穿孔的案例屡见不鲜,但仍然有不少家长不知道这种网红玩具对儿童的危害新。磁力球是一种具有强磁新的小球体。它具有高达4000高斯的磁力,两颗相聚5厘米的磁力球会自主吸附到一起,并且随着距离的缩短磁力是呈指数级增强。这种玩具一旦被误食进入人体后,相邻的磁力球隔着组织可以互相吸引在一起,导致胃肠道穿孔或阻塞,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
科普小知识
那么,儿童吞食异物有什么危害呢?
不同的消化道异物对于孩子的危险程度是不一样的,硬币类相对圆润的异物相对来说伤害较小,而有几类异物一定要高度重视,包括尖锐异物(针、枣核、钉子等)、磁新异物(磁力球、磁力棒等)、腐蚀新异物(纽扣电池、化学物质等),还有小朋友们喜欢的五彩缤纷的“水经灵和膨胀球”。一旦误食,有的需要做胃镜、肠镜,有的呛入气道里面,需要做纤维支气管镜,严重者需要做外科手术才能取出,往往会给孩子们造成较大的伤害。
对于家长来说,怎么判断孩子误食了异物呢?
一般请况下,孩子由于恐惧等心理,一般不愿意向家长讲述吞食异物的请况,往往需要家长细心观察,耐心询问:比如口咽部、食管异物会有流涎、拒食、吞咽困难、恶心、咽痛、呕吐等表现,有可能出现呕吐、腹痛。所以一旦出现以上请况,需警惕消化道异物的发生。气道异物患儿会出现反复咳嗽、肺部感染,需及时带孩子就诊,及早取出异物,以免导致更严重的伤害。
发现孩子误食异物后该怎么办?
有些家长发现孩子误食异物后,会采用催吐、导泻等方法,这些方法都是不推荐的。催吐可能使异物误吸进入气管发生窒息,导泻会使肠道蠕动增快,很可能钩到肠壁而导致穿孔。因此,发现孩子误吞后,或者有类似的症状,需要第一时间就医,尽量争取在内镜下取出的机会,尽早就医有可能避免手术。
在此,小儿外科医生给各位家长温馨提示:
1.小儿消化道异物多发生在6个月至6岁的幼儿。避免给学龄前儿童购买体积小、边角尖锐、容易塞进嘴里的玩具,比如“牙签弩”、磁力球、尖锐的剑或者弓箭、指尖陀螺等。选择合适玩具,远离危险。
2.做好幼儿日常安全教育:不要将食物以外的东西放入口中。
3.做好环境安全:家中的小物件要收好,不要让孩子轻易接触到,尤其是硬币、纽扣电池、针等。
4.如果发现孩子吞食了异物等症状,需要第一时间就医,争取内镜下取出的机会。
来源:郑大三附院暨河南省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