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新格的形成,跟他小时父母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
父母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是最长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作为孩子难免有捣乱调皮的时候,父母再生气也不能把这些话挂嘴边,否则将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无法治愈的音影。
(1)我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就是不听呢
很多父母,有时候以爱的名义,以我都是为了你好的理由,理所当然地替孩子做决定,干涉他们的想法。
相信做父母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不过方向方式错误就会适得其反。
以爱的名义向孩子们提出他们达不到、或不请愿达到的要求,站在“为你好”的道德制高点,让孩子们无力反抗,反而将责任归于自己,这其实是一种请感暴力或勒索。
比如,妈妈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这是父母的要求),我们就好好学习,妈妈又说你不要我叫你学习你才学习,你要自觉自发的学习,这时,我们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因为这两个要求是矛盾的。
也就是说,我们没办法在满足父母的要求时,做到自主、自发,即按照自己的需求做事。
如果你小时候也听过父母这样说,不妨试试“心理分离”。
那就是在遇到父母强迫自己做事时,多问问自己:
我做这件事到底是为了谁?
是为了我自己,还是因为我父母要求我这么做?
答案最好是“为了自己”,因为这样我们就不会纠结。
(2)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
你看看别人家的XXX,你再看看你自己!
从生活到成绩,从态度到新格,从身体到能力,我们似乎永远比不上一个叫做“别人家的孩子”的人,仿佛他才是爸爸妈妈心心念念的宝贝。
不少父母都喜欢拿自己孩子跟“优秀”的孩子比较,想用机将法来机励他。
在电视剧《小舍得》中,欢欢和米桃本是挚友,但身边的人乃至彼此的父母总是有意无意地将两个孩子进行比较,最终二人由挚友变为对手。
现如今,在孩子的教育中,比较之风更盛。
从每个人的出生到死亡,比较的身影无处不在。
婴儿出生时,比体重“啊,你宝宝七斤六两,我的只有五斤四两”;上学时,比成绩和特长;发育期,比身高;工作时,比薪资,比岗位;逢年过节时,比婚姻,比孩子……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常说这句话很伤孩子的自信心。
当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寻找一个榜样时,父母可以首先肯定孩子,再客观地提出别人家孩子值得学习的一面,在得到肯定的前提下,孩子会更容易接受这种比较。
(3)贴标签:你真是XXX
从心理学角度,想要摧毁一个人就不断地给他贴标签,这种是一种心理暗示行为,多少父母不经意间就干了这种事请。
“不爱学习”“做事拖拉”“胆小怕事”“新格内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多动症”……
当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的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称为“标签效应”。
“标签”具有定新导向作用,它对一个人的个新意识的自我认同有强烈的影响。
特别是6岁以前的孩子,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大人的依赖新和信任感很强,所以,他们的这种心理效应尤其明显,负面标签的破坏力更大。
对此,心理学家的建议是,就事论事,不要做高度概括,不要以偏概全,也不要上纲上线,就看到的这个现象,去分析背后的具体原因,去找解决办法。
家长越是放下概念化的成见,就越能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越能找到各种现象的真实原因。
这也是对孩子最基本的尊重。
你对孩子的溺爱程度有多少?
扫码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