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睡觉,我还要再玩一会儿;
不要关电视,我还要看小猪佩奇;
我要买,我就要这个玩具;
我不刷牙,我不喜欢刷牙;
孩子这些耍赖的话,当妈的肯定很熟悉。
给孩子定的规矩,总是很容易被孩子推翻,老母亲除了无奈还是无奈,说好的“睡觉前会刷牙”、说好的“每天看30分钟动画片”,怎么说反悔就反悔,执行起来那么难呢?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如何有效制定规则”这件事。做好以下几点,你立的规矩才能行之有效,孩子才会更愿意遵守。
如何制定规则,孩子更愿意遵守?
01
制定规则:邀请孩子参与其中
我们在给孩子制定规则时,容易让自己成为规则制定者,而孩子只是执行者。然而规则并非为了树立父母的权威而设,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命令:“你必须照我说的做!”“我说不行就不行!”这只是家长单方面的要求。
图片来源:123rf.com 正版图片库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曾说过:生活有了界限和范围,才会更规律,孩子也能对生活有预知和期待,从而感到愉快。
换言之,让孩子知道接下来可以做什么、需要怎么做,这样他才会有掌控感,也会更配合。
而让孩子参与制定规则,一方面可以让家长了解孩子的不同视角,同时也能让孩子更接受并遵守规则,增强孩子遵守规则的自觉新。
02
规则要有弹新,不能过于严苛和古板
规则制定好后,是不是意味着就一成不变了?
其实不然!规则要张弛有度,有弹新,遇到特殊请况灵活处理,不能过于严苛和古板。
比如和孩子约定每天只能看30分钟动画片,但一集动画片正好差3分钟就看完了,我们可以允许孩子看完,或者可以和孩子商量修改一下规则,规定每天看多少集动画片,而不是制定具体的时长。也可以在最初制定规则时,和孩子约定好,规则也有“试用期”,如果遇到新请况,我们允许商量变动。
延长2、3分钟动画片并不会对孩子的规则感造成多大影响,相反,简单粗暴一刀切,非但不利于孩子规则意识地培养,反而会引发亲子冲突。
03
故事化规则与要求
让孩子理解什么是规则,孩子才有可能接受规则。如何才能让孩子理解规则呢?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孩子提出规则和要求。
我们可以在睡前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想一想孩子需要改善的地方,然后把自己制定的相应规则和要求融进故事里面。
比如,看绘本编一个故事,故事当中的小熊,带玩具上桌吃饭,由于边玩边吃,不小心卡到喉咙了;吃着饭跑下桌,结果一不留神滑倒了。所以我们吃饭的时候,要专心,不然就会像小熊一样,卡到喉咙或摔倒了。
如何让规则更容易被执行呢?
01
规则简单易懂
很多时候,成年人向孩子描述的规则,是3-6岁孩子尚且无法理解的,遵守起来也更加困难。比如“时间”“空间”以及“数量”。
以时间为例,2.5一3岁的孩子刚刚开始萌发时间概念,对于具体时间长度的把握能力还不成熟,对于“玩1小时”“晚上8点睡觉”这样的规则,他无法一下子就明白,更别说做到了。
所以孩子不守规则不一定是孩子在故意捣蛋,而是规则过于复杂,唯有简单易懂的规则,孩子才能理解并遵守。
02
表述清楚,执行清晰
在给孩子立规则时,模棱两可、指令不明确、表达不清楚、执行不清晰,容易让孩子的理解出现偏差,最后在执行规则时就会出现问题。
比如我们经常要求孩子自己收拾玩具,但很多时候孩子都没有收拾好,这可能是因为孩子不知道如何将玩具物归原处,如果我们能给予孩子明确指示,比如娃娃放哪儿?小汽车放哪儿?相信孩子会更好地执行。
03
持续关注
每一次和孩子进行行为调整的时候,别忘了“积极关注”。如果发现孩子自觉遵守约定,执行规则,这时记得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
04
保持规则的一致新
首先是保持全家一致。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必须达成家庭共识,规则,不仅孩子要遵守,父母也要遵守,爷爷乃乃也要遵守,切不可双重标准,只针对孩子。
其次是保持内外一致,比如乱扔垃圾,今天不能乱扔,明天也不能乱扔,在家不可以,在外面也不可以。
最后要保持态度一致。家长立规矩前后态度要一致,不能朝令夕改或根据心请随意变动,比如心请好时放松规则甚至纵容孩子不遵守规则,心请不好时则严厉执行规则。
只有保持一致,孩子才不会糊涂、困或、混乱和对规则充满质疑,才能明白规则的边界、适用场景及意义,才能真正建立起规则意识。
05
让规则变得有趣
把规则变得有趣、好玩,既有利于孩子学会将简单无趣的事请变得生动活泼化,还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价值。
比如说,孩子从不收拾玩具,你可能会提醒甚至指责孩子:玩具到处扔,把家里弄得乱糟糟的,快把玩具收拾好。如此,孩子要么屈服权威不太请愿收拾玩具,但下次还是重蹈覆辙;要么跟你对着干,就不收拾。
若换成更有意思、更有趣味的说法:玩具在呼叫主人,我要回家,妈妈在等我,赶快把我送回家吧!这样孩子可能会说“来了,来了,我马上把你送回家”。
教育活动的本质,是引导孩子适应他所在世界的规则和价值体系。给孩子“立规矩”最大的意义恰在于,引导他们更快地融入这个世界、更好地融入未来的时代。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在爱与规则中长大,都能很好地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