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夜光杯”上的《亲子不能等》,我深有同感。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教过的孩子很多很多,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无论是本地户籍家庭还是新上海人,由祖辈负责带养孩子一直占比很高。老人带养的孩子大都有一个特点:生活自理能力相对父母自己带的弱一些,比如穿衣、吃饭等。孩子三岁入园从不会穿衣到学会自己穿TUO衣服、折叠整理,挂衣架,基本上到四岁中班时都已经没有问题了,但是有的孩子6岁进入大班了,还是不太利索,不是不会,只是总比别人慢上那么一两拍,总是不那么整齐。吃饭呢,你会发现,这些孩子不吃的东西种类很多很多,常常等着喂,碰上不喜欢吃的喂都喂不进,吃到最后向老师表示他这些饭菜吃不下了不吃了,可是餐后的面点、水果还能够吃下……当然这也不是绝对说是因为老人带的原因,只是我所观察到的客观现象。
也曾经碰到过老人带养而各方面能力都挺好的孩子,但按比例来算的话,寥寥无几。和年轻的爸爸妈妈沟通谈过这些问题。一位妈妈说,自己下班到家要将近6点半,回家时孩子早就吃好饭了,和外公外婆说过了让宝宝自己吃,没效果。另一位新上海人妈妈也谈了自己的苦衷。妈妈在医院工作,晚上常常需要值班,爸爸经常出差,孩子交给外婆带,二孩家庭,还有个妹妹也是外婆带,老人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和耐心慢慢等着哥哥自己吃完饭?只能以喂为主。他们也知道这样不行,但是平时实在太忙,只能等假期里自己带的时候慢慢纠正培养了。
那是不是爸爸妈妈真的一点陪伴孩子的时间也没有呢?其实也不是,下班后和双休日里爸爸妈妈还是有时间陪伴孩子的。但陪伴孩子的方式有待改变。我发现,双休日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除了去祖辈家里看望、吃饭和上各种艺术培训班之外,余下常常是带孩子去游乐园玩,然后再带孩子去餐厅吃饭……工作日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要求更是以学习为主,比如前面说到的第一位妈妈,她回家后最主要陪孩子做的事请就是督促孩子读英语、做题目、识字等等。
《亲子不能等》说,“每个孩子只能长大一次,他们需要的是陪伴”,陪伴,不仅仅是在孩子一旁陪着他们,它是一门学问,需要父母学习,也需要父母指导爷爷乃乃、外公外婆,一起学习。2021年10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孩子的家庭教育主要责任人是父母,家庭教育需要指导、支持和服务。除了学校进行的家校指导,期待有更多的社会途径能为年轻的父母们提供帮助。(张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