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里下河地区的农村,每逢孕妇分娩,主人家要请有经验的接生婆到产妇家里接生。接生婆古时叫稳婆,里下河地区人们则称她们为“老娘”。
那时,里下河腹部的沙沟医院未设立妇产科接生以前,镇上妇女生小孩均由两个老娘接生。据粗略统计,截止2010年,沙沟镇上至80多岁,下至50岁人的出生大都是由她俩接生的。两位老人分别叫王宋氏和全宋氏,她们是一娘所生的胞妹,如健在已是120多岁的高龄老人了。
旧时接生的技术,通常是传给自己的女儿或者儿媳妇,一般不传给外人的。宋家有祖传的接生术,宋夫人将此行当传给了大女儿,就是以后的王宋氏。王宋氏十六岁那年,就正式开始接生了,那时她还是个大姑娘,虽说自己未结婚生育有些羞涩,但她胆大心细,一丝不苟,接生术日趋娴熟,成为接生高手。镇上人家凡有产妇要生养的首选王宋氏接生。而胞妹全宋氏接生术没有姐姐高,只能是当配角做个下手把子,抱腰及洗刷粗活脏活全由她承担。姐妹俩配合默契,在沙沟镇上及周边乡村接生名气很大。
旧时的老娘使用的接生工具很简单,就是一把剪刀、一块MAO巾、一个脸盆。做这一行,经验往往比技术更重要。过去没有什么检查仪器,对孕妇腹内的请况只能凭经验估莫,有名气的老娘大多是通过多年的接生实践锻炼出来的,王宋氏也是这样。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也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是有人请,她总会按时到达。她通常先叫主人家烧二大锅热水,不准男人进去。小孩子出生后,朱大乃乃会帮刚出生的小孩子洗洗澡,接生完,主人家会赠送她一块新MAO巾和一斤红糖,如果生的是男孩,12朝(出生第12天)、100天和抓周时,会请她坐桌子(方言,就是请她吃饭)。
王宋氏有个祖传绝招,判断产妇何时生养,别的接生婆都是采用搭脉方法,而王宋氏采用搭手指术,即从产妇几个指头的跳动频率上,就能断定产妇在什么时侯生产。如果产妇生养还有一段时间,她就会安慰产妇不要急躁,不要紧张,如果产妇即将临盆,她会吩咐产妇家人准备烧开水,炖桂圆茶,备好剪刀、草纸等事宜。
产妇临盆时,老娘吩咐产妇家人端来一盆热水,做好接生准备。旧式接生有立式、半跪式、仰卧式和坐盆式。每当这时王宋氏一边柔声细语地安慰着痛苦万状的产妇,全宋氏一边抱住产妇的腰一边用“屏气、用劲、再用劲”等话帮助她用力。婴儿哭喊着呱呱坠地之后,老娘迅速鉴定新别,并马上向房外通报。这时,王宋氏用消毒后的剪子将脐带剪断并包扎好,将胎衣由全宋氏送出交给主家,埋在家中天井的地下,这就是“衣胞之地”说法的由来。接生完,主人家递上红包,端上热气腾腾的糯米粥给老娘吃,并以表示感机。
接生是一项风险很大的行当,接得顺的话婴儿和胎盘一起TUO离母体,母子平安万事大吉,最怕的是婴儿落地但胎盘还没出来,这种请况是九死一生,非常危险。王宋氏最大的特点是临危不乱、处变不惊,遇有产妇横生、倒产、偏产的时候,王宋氏会采用一些调整的手术,化险为夷。实在遇有难产棘手的产妇,王宋氏会提前告诉产妇家人,备好双棹船,将产妇送兴化城内医院去处理。
王宋氏姐妹俩不但接生术好,医德也很好。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天气,只要哪家产妇要生了,她们就立马赶过去接生,经常是半夜或凌晨被叫醒,甚至是冒着大雨大雪往别人家里赶。到了产妇家里,还得一直守在产妇旁边,寸步不离,直到孩子生下来为止。如果遇到难产,还得守上几天几夜。
解放后,人民政府很重视产妇的接生工作,除了积极筹办当地卫生院外,还推广新法接生。沙沟医院妇产科建立前,王宋氏接生点被兴化县人民政府编为“兴化县第八接生站”,并发有印戳和保健箱。婴儿的报户口和计划用口发证,全凭接生站出具的证明办理。
随着岁月流逝,老娘这一行当渐成伦们的记忆,年轻人很少有人知道何谓老娘,或许只有在影视剧里才能了解一二吧。
如今医院的妇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