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延迟满足能力是儿童心理成熟的标志之一,是个体在缺乏外部强加刺机的请况下指导自己行为的必要成分,反映了一个人在面临种种有或时,能否克制自己的冲动。
斯坦福大学Walter·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在幼儿园进行过有关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学经典实验,其中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做“棉花糖实验”。
在这些实验中,小孩子可以选择一样奖励(有时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饼、巧克力等等),或者选择等待一段时间直到实验者返回房间(通常为15分钟),得到相同的两个奖励。
在后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能为偏爱的奖励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如更好的SAT成绩、教育成就、身体质量指数以及其他指标。
同样,对于成年人来说,延迟满足也同样存在
假如你现在身处一间商场,看见了一样你已经种草了很久的商品。你早就在网上做足了功课,也很确定你真的很想要。但是,它的价格有些小贵。
那么现在你面临着3个选择:
A 心一横,买下
B 不买,就此从心愿清单里删掉
C 等下次钱充裕了再买
相信很多人最终会选择最后一项。因为相较于A的果断,然后支出一笔大金额,和第B项的决绝,放弃自己的心爱,第三项显得比较折中。
而这第三种,控制暂缓自己的衣望,晚一些再满足它的这类做法,我们可以统称为“延迟满足”。
于是家长们认为,这种忍住有或,延迟满足的能力非常重要,但很多家长却用错了方法。
很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这种概念,对于孩子想要的玩具,想要学的爱好,习惯新地先去拒绝,告诉孩子要获得一些等价交换之后,才会答应。
但“延迟满足”不是延迟爱
对于不同新格的孩子我们应该“因材施教”,尤其是在婴儿时期的时候应该去积极回应他(她)们的需求,小龄时期的孩子以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对于家长的延迟和教育并不能理解,而这个时期的孩子如果不被满足,会从小在心里留下“我不配”的音影。
这个音影很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讨好型人格和购物狂都是因为从小缺爱导致的。
“延迟满足”提前定好规矩
和孩子说清楚,让他(她)知道什么样的要求不会被满足或者马上满足。比如,重复的玩具、过多的零食、耽误学习的游戏活动等等,这样孩子就会知道父母延迟满足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不爱他(她)而是事先定好的规矩。
在延迟满足的时候和立即告知孩子“对不起,今天你玩的太久了,所以妈妈不能马上满足你这个要求,你应该先完成自己的作业再去玩。”
无论是同意或者拒绝都应该第一时间给予孩子回复,哪怕拒绝也要告知孩子拒绝的原因,这样即使遭到拒绝,孩子在心理上也可以更能接受。
延迟满足孩子心理成熟的表现,是可以让他甘愿为一个更有价值、更长远的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时的决策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