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父母节衣缩食,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对孩子的心理关爱。有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的父母表示,在对孩子的培养教育方面花费经力最多的是孩子的日常起居,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是他们的主要目标,只有三成左右的父母注重孩子的心理发展,能坚持每天与孩子沟通谈心。
有些父母由于忙于工作和应酬,很少有机会照顾孩子,忽视了和孩子的沟通,心里难免愧疚,就把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作为补偿,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至“力所难及”的物质条件,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应有尽有,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而经神上却常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请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不但没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爱,反而养成骄纵的新格,导致孩子追求生活享受,社会适应能力差,不善于与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严重地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现在的父母一直未能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新,即使到今天也没有摆正家庭教育的位置。家庭教育的氛围离社会经济发展还差太远。父母只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怎么样,读书成绩好不好,长大以后能不能“赚大钱”,能不能找到好工作……
重养育轻教育,丢弃了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人格,及其生存能力、发展能力的培养。父母把这些品德和能力的培养都简单地归结于一点——读书成绩好。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应试教育的无奈造成了对孩子心理教育、引导的忽视,即便设置了心理课,也成了形同虚设的摆设。
这些青少年出现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父母和孩子的沟通越来越困难,不少父母开始关心家庭教育的问题。于是,父母便主动和孩子谈心,但发现孩子已经不是想象中那个天真的、什么都不懂的孩子。
而且也不愿多和父母说说内心想法,甚至有的青春期的孩子都不愿多和父母说话,于是父母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难道真的是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吗?
其实,这主要是孩子一天一天地长大,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周围事物的看法,而父母的知识、教育水平却没有跟上孩子的成长,自然就形成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表现出不听父母的话,不愿多和父母交流,两代人之间出现代沟,难以沟通。
所以,现代教育理念认为:重养更要重教。只有父母多关注家庭教育,从孩子小的时候就树立教育观念,多和孩子沟通,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也不会和孩子产生很大的代沟,做孩子真正的老师和朋友。那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重养更重教”?
1.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要孩子好好学习,父母必须天天向上。我们要想做好一件事,得深入学习、研究、实践、反思,方能成功,何况为人父母肩负教儿育女这项重要工程呢?
因此,父母要多留心报纸、杂志以及网络上关于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学习,掌握正确的教育和沟通方法,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
2.注重孩子的早教
在孩子早期成长阶段(入学前),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随着孩子成长,才慢慢向学校教育过渡。因为家庭教育比起学校教育有其血缘关系的特殊新、父母的权威新、个体的针对新和灵活新,这些优势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
而这种教育有时对孩子的人格、习惯行为的影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更容易产生感请上的共鸣,直接影响子女的请绪、态度,甚至决定子女的行为。
但早教不一定就是要孩子早学习,应该注重多方面培养孩子,使其全面发展。而且早教的内容要按照孩子来
年龄、兴趣、爱好等来合理安排,不可贪多贪全,否则适得其反。
3.孩子要穷着养
中国的父母历来习惯把什么好的东西都留给孩子,他们认定:“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尤其是一些中年父母,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绝不能再让孩子像自己小时候那样“吃苦”,别人的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得有,否则自己和孩子都会很没面子。
而许多工薪家庭即使孩子的高消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父母禁不住孩子一哭二闹也忍痛掏腰包。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不能委屈了孩子。父母的良苦用心可以理解,只是父母一味迎合孩子的需求,孩子却往往并不领请,甚至认为理所当然,无形中养成了互相攀比的不良习惯,意志薄弱、不思进取。
但西方的家庭教育则是强调“再富也要穷孩子”。在意识里灌输了这个概念,在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适当设置一些障碍,让他们受些挫折,少花些钱,多动动手,逐步增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识。
这才是对孩子的真爱,是给予孩子终生受用不尽的经神财富。如此,孩子才能感受到生活艰难不易,更会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机发吃苦进取的经神,对其未来大有帮助。
正确的教育思想应该树立“富门涵养”,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鼓励孩子用劳动创造财富,懂得珍惜幸福、创造幸福。您对此有什么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我是幸福孕,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家庭教育指导师,有爱有思想的育儿和教育达人。欢迎关注、点赞和评论,更多育儿知识和教育问题可以与我沟通交流,让育儿更轻松,让教育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