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人们通常会赞赏乐观型的孩子,因为他们热请开朗、活泼好动、乐于去试探没有见过的新鲜事物。而对另一些孩子感到担忧:他们不苟言笑,对身边所有的事物都抱有谨慎的态度,绝对不会做先吃螃蟹的人。
李跃儿老师认为,虽然这两种孩子的表现形式完全不同,但最终结果可能是类似的,他们都能够很好地生活。如果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好的请况,那很可能是孩子身边的成伦给他的评价有问题。比如成伦可能觉得乐观型的孩子不够有耐心、不脚踏实地,试图培养他的耐心,在孩子试图放弃一项事物时,批评他“你真没耐新,这点时间都坚持不下来”,三番五次地这样做,孩子可能从此把自己定位成这样一个人,无意识地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最终果然实现了成伦的“愿望”。
怎样比较孩子
李跃儿老师认为,对孩子的发展状态进行比较是有必要的,但我们只能用孩子的前一阶段和现在比较,而不能将这个孩子与那个孩子比较;只能用孩子的个体发展水平与普通发展水平比较,而不能挑出孩子发展缓慢的部分与其他孩子发展快的部分比较。
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
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懂得“正确评价孩子”这句话,要想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1.你对孩子感到欣慰的方面有哪些?
2.你对孩子感到担忧的方面有哪些?
当你将两方面的内容列出之后,也许会发现,你现在感到担忧的问题正好是由于感到欣慰的方面造成的。
比如这位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评价表:
欣慰的方面:
懂道理——当他要做的事大人不同意时,给他讲讲道理,就不再做了。
体贴人——妈妈有时下班回来累了,孩子会问:“妈妈你怎么了,是不是不高兴?”如果妈妈说累了,孩子就赶快说:“妈妈你快坐下休息吧。”这时都会感到心里很温暖。
乖——从来不惹事,不会使家长担心,不去做那些危险的事。
聪明——走过的路就能记住,能认识很多车的牌子,儿歌读几遍就能背下来。
担忧的方面:
胆小——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不敢主动上前找小朋友玩。别人抢他的东西,只是哭,有时候只是默默地看着别人把他的东西抢走。
特别粘妈妈——只要妈妈下班在家,就紧紧贴在妈妈身边不愿意离开。
不愿意自己玩——总是要大人陪他玩。
来看李跃儿老师的解析:这个例子中,孩子为什么会懂道理?一种可能是家长在讲道理时的氛围非常令人紧张、不舒服,这种氛围使孩子放弃了所做的事。另一种可能是,家长讲道理时脸SE没有以往那么和蔼,使孩子感到害怕,所以放弃。
第二条是孩子非常体贴大人。其实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于自主敏感期,只知道自己的想法和实现自己的愿望,他们无法换位体谅别人,也没有成伦那样疲劳和生气的经验,不懂得出现这种状况时的心理感受,一般无法体谅别人。如果一个三岁的孩子出现“体谅别人”的请况,一定是训练出来的。他把发展的力量用在了时时观察别人的脸SE,不能忘我地进行思考和探索。
这位家长对孩子感到欣慰的地方,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正是要感到担忧的。
第三条——乖。在传统教育中,成伦都希望孩子乖。所谓的乖,就是成伦说什么就做什么,不让做什么就不做,这样他就失去了自己。正是由于孩子具备了这条让家长满意的地方,才会造成令家人担忧的第一条——胆小。
孩子既然乖了,就不敢探索,使得内心非常空乏苍白,缺乏热请。由于对环境的敏感,他们会专注于曾注意过的事物,所以一般记忆力都非常好,但记忆力好不能算是聪明。
人的生存需要的是智慧,而智慧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环境的适应力,而不仅是记忆力。
所以评价孩子对每对父母来说都是要学习的课题。家长的目光是阳光也是镰刀,一定要用好,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三岁看大---怎么看?
评价孩子时,首先要看清上天给他的特质是什么,应该怎样帮助他。之后,要检查的是帮助的效果如何,帮助得对不对,这些都会在孩子的行为中显现出来。
对上面那份评价表中的孩子做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我们可以从发展的角度出发,重新列出令成伦欣慰与担忧的方面:
欣慰的方面:
1.孩子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当他要做的事与成伦的要求发生冲突时,能够据理力争,坚持自己的主见。
2.孩子从不在乎周围人的看法和评论,成伦的批评不会改变他的工作方法,每天忙于自己的探索。
3.成伦越不让他做的事,他越感兴趣,千方百计地要试探。我们必须通过多次的行为过程才能控制他对危险事物的探索。
4.发现孩子非常有智慧,小区里一个大个子的小孩抢了他的东西,他没有试图自己上去抢,而是跑去找妈妈,请求妈妈的帮助。如果那个孩子跟他的年龄、个头一样大,他就会紧紧地抓住自己的东西不松手,有时会把自己的东西抢回来。
担忧的方面:
1.孩子每天工作时间太久,担心孩子太累。
2.孩子吃饭太多,担心体重超标。
3.孩子探索范围太广,担心家长照顾不过来,会有危险。
李跃儿老师说,如果父母能够做出这样评价,说明他们懂得自己的孩子,养育的目标非常清晰。也可以看出父母是无私的,评价孩子是为了孩子获得良好的发展,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