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何日生
本文来源于2022年3月何日生教授受邀参加“善经济系列公益沙龙”《照见生命本质的力量—企业领导的心灵构建》主题分享。何教授针对当前社会环境中企业家所面临的心灵挑战与困境,与大家共同探索生命的出路与幸福。
正和岛《决策之道》第2辑,据此摘编、登载了《企业家真正的幸福从何而来?》一文,与广大企业家读者共享。
对每一个终日忙碌奔波的人、每一个肩负责任的人来说,人生中都是一个挑战连着一个挑战、一层压力叠着一层压力,对企业家来说尤其如此,因为企业家不仅肩负着自我和家庭的重担,还肩负着员工、企业、行业、社会乃至人类的未来。
付出这么多努力,承受这么大压力是为了什么?人心的幸福源泉是什么?生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很多人都渴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想先分享几个故事,进而探讨一下,什么是我们生命的出路和幸福。
征服和成就里有幸福吗?
第一个故事与著名的文学家海明威有关。很多人都知道,海明威喜欢冒险,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写过《战地春梦》,也受过伤,年轻时英姿焕发、帅气爆表,享有盛名,他最有名的一本书是《老人与海》,描写一位老人驾着一只小船跟大鱼搏斗。
书中这位名叫圣地亚哥的古巴老渔夫连续出海84天都没有捕到鱼,别的幸运的船每天满载而归,但他永不放弃,要用自身的力量,划着小小的船去捕大鱼。
这象征着人要用自己的心、靠着自己的力量,去面对外界巨大的挑战,缔造更大的事业。海明威以此来展示人的心灵有多强大,但这种心灵的强大并不是要征服自己,而是要征服外界,缔造巨大的成就。
最后,老人在大风大浪里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花了好几天跟它搏斗,制伏了它,结果一群鲨鱼闻到血腥味,过来把这条鱼吃得一丁点都不剩,所以老人只带回去了一副鱼骨头。这个故事看起来有点虚无,不管再怎么奋斗、再怎么征服外界,最后还是一场空。
《老人与海》里老人顽强的挑战、征服经神当然是值得歌颂、值得佩服的,然而这种经神是要征服外界,不是向内心的对治,这也隐喻了海明威生命的终点。晚年的海明威疾病缠身,最后在62岁时举抢自杀。
为什么一位在作品里颂扬勇敢、拼搏、挑战、征服经神,在生命中也不惧挑战、直面挑战的文学大师,人生的终点却是举抢自杀呢?我认为这说明两点。
第一,创作不是人生。会写、会说并不等于做得到;第二,想要征服外界挑战的人,往往无法征服自己的内心。一位生命的勇者,亲临战场的战士,到过非洲打猎、想要征服外界一切难关的大师,最后的难关却不在外界,而是在自己的心里。
所以,各位企业家碰到企业的困难、各种事业的困难时,想一想啊,真正的困难到底是在外边,还是在内心。
外在的世界千差万别,每个人看法都不同,捕到一条鱼到底是不是成就,只有自己能够定义;同样,一切功名成就可以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你是否从内心赋予它意义。
如果一个人的创作、挑战、征服,不是建立在足够的内心勇气、心灵理解上,甚至还要超越自己内心的疆界,那可能是基础不牢、能量不足的。真正的勇者不只是追求外界的成就,也一定会完成内心的沉淀。
声誉和富贵里有幸福吗?
征服和成就给不了我们出路,那么富贵就可以吗?另一个大文学家,俄国的托尔斯泰,他的《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都是旷世杰作。可能有人不知道,他也是一个贵族,非常富有,有无数的农奴与土地。无论是文学上的声誉,还是物质上的富贵,他都享用不尽。
可是托尔斯泰晚年把声誉和富贵都抛弃了,他认为文学的创作不能满足他,荣华富贵也无法满足他。他做了什么?他回到农庄里,跟农奴在一起,拥抱农奴,抛弃了豪华的庄园,抛弃了文学上的成就,把稿费捐给慈善机构。他的夫人非常生气,气到甚至要拿抢来杀他。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完全变了一个人,可是他甘之如饴,他在对农奴的爱中得到了救赎。创作里没有真正的救赎,外在的成就、对外在世界的征服不是救赎,富贵也不是救赎,对托尔斯泰来说,真正的救赎是回到农庄里,跟农奴在一起,在农庄简朴的生活里得到生命最终的安息和依靠。
这样来看,托尔斯泰不只是一个文学家,也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是在俄国大革命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也正是社会不平等带来的恶果引发了后来的俄国大革命)成了社会的先驱,看到了平等的可贵,看到了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要去爱他们,拥抱他们。
所以,托尔斯泰是在拥抱农奴中,是在爱的行动中,找到了内心真正的归宿。我们往往会苦苦寻找生命的出路,但外界的征服、成就、声誉、富贵等,都无法让人真正达到超TUO的境界,甚至常常使人觉得空虚,因为生命的出路原本不在外边,而是在心里边。
知识里有幸福吗?
征服、成就、声誉、富贵,都未必能带来真正的幸福与生命的出路,那么知识呢?很多企业家“学而优则商,商而优则学”,我成功了,我还爱学习。可是,知识就一定能带来终极的快乐、内心的安定和幸福吗?
19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歌德,当过魏玛公国的官员,才华与能力都非常出众,写下的《浮士德》是西方文学界重要的作品之一。在歌德笔下,浮士德是全世界最有智慧、知识最丰富、思想最丰沛的一个学者,可是他心里也不快乐,也想寻求真正的幸福,想要寻找解TUO。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浮士德怎样寻找解TUO?他去寻找请感、衣望,沉浸在请感、衣望的快乐享受当中,他想要从中得到解TUO和救赎。
人类生来就是带有请感的动物,所以浮士德在知识和学问当中找不到出路,知识和学问无法带给他终极的快乐,他就转身去追求请感的满足。可是结果呢?浮士德仍然M茫。
最后,浮士德在哪里找到了生命的出路,得到了救赎?歌德让浮士德在一处海边的人类理想生活的园区中,找到了终极的快乐。这里面同样有请,但不是请衣,而是觉有请,是觉悟以后的请,是真正的大爱,而不是小爱。
浮士德已经知道知识、学问无法满足他的心灵渴求,也知道请感和衣望是会枯竭的,所以他转念去追求大爱。在找到觉悟的请之后,他就从中得到了救赎。这正是浮士德最后看到的生命之光,是从大爱中找到内心终极的快乐、安定和幸福。
东方的智者也有类似的表达。为什么禅宗的惠能大师不立文字?因为他的觉悟跟文字、学问、义理原本无关。禅宗讲的是什么?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新成佛。惠能大师一字不识,却是觉者。为什么?觉悟、喜悦,其实都不是知识和学问能够带来的。
浮士德的故事也给了我自己一个启示。追寻知识不是不重要,它很重要,但爱的行动更重要,心中有了爱,追寻知识才有方向。知识是地图,但只有地图没有用,从来不走山路,根本就不会知道山路是什么样,只有靠爱的行动,才真正能够到达生命的远方。
善行与幸福的体验
多年以前,我在中国台湾地区做过新闻主播,后来转型,加入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从事公益事业,又在北京大学读了哲学博士,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做过访问学者。
我没有真正像企业家一样做过实业,也不是歌德笔下浮士德那样智慧极高的学者,但我所感受到的是,在为生命带来真正的安定和喜悦的层次上,丰富的知识和思想不如爱的行动。和一般学者不同,这是我从慈善公益事业中、从人生的善行中得出的体会。
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的一项公益事业是建设了骨髓库。截至2022年3月,慈济骨髓库共捐出6152例骨髓,覆盖全球超过3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台湾地区的受髓者为2741例,中国大陆的受髓者为2426例。
骨髓移植成败的关键之一是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成功,血缘基因相近才有配型成功的机会。海峡两岸,同源同种,血缘同属中国,许多大陆的病患在慈济骨髓库找到了匹配的骨髓,因而获得康复。
我为了采访、报道骨髓库的事迹,曾从中国台湾走到苏州、杭州等地,又走到日本、美国、德国等国,接连半年都在奔波,经常早上4点起床,拍摄象征生命的日出,也会拍摄日落,感受生命的消逝。从前我喜欢静心读书,那半年中奔波忙碌,无从安定,却看到了人间满满的爱。
2003年何日生教授与唐纳尔·托马斯夫妇
比如,病人生病了,家人、朋友一起集资帮助他;“骨髓移植之父”、诺贝尔奖得主唐纳尔·托马斯教授,一辈子研究骨髓移植,为病人服务;志愿者为了骨髓配对四处奔波,劝说骨髓配对成功者给病人捐赠骨髓,因为还是有很多人担心捐骨髓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有生命危险,或者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从中国台湾到大陆,再到全世界,人间处处可见对病患的真切关爱。
记得最后一站是在德国。一个深夜,我结束了一天的忙碌,拿出笔记本来写字。突然间,我清晰地感受到,一股很深的宁静从心底升起,我身处一种喜悦的氛围中,世界的边缘仿佛不见了。
我无法用言语形容那种境界,那不是一般的快乐,是世界的距离和藩篱被完全打破,任何隔阂都消失了,只有祥和、欢喜、平静、宽广、无穷无尽、“法喜充满”。这种境界将我久久包围,直到我一晃神,才回到现实中。现在回想起来,我仍感觉讶异,怎么会有这样的境界呢?这好像不是生活中能感受到的。
从这段经历中,我想到《六祖坛经》里讲的“动与静对”,在动中可以求静,换句话说,在爱的行动中,我们的内心会得到喜悦、幸福,不断付出爱的行动,就时刻都活在幸福当中。所以,我的体会是,慈悲利他,以爱行善,生命就能开启真正的觉醒,找到真正的出路,得到真正的幸福。
让企业成为善与爱的场域
美国有一位专门研究人类意识能量的科学家大卫·霍金斯博士,写有一本书《意念力:机发你的潜在力量》,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等人都推荐过此书。
他在书中表示,人有心理能量,且分为不同等级。特蕾莎修女、甘地等人,能量会在500分以上;心态正向、主动的常人,比如很多优秀的企业家,能量也有两三百分。
大卫·霍金斯从小就经历过我在德国所经历的生命幸福“高峰体验”,他还提出一套理论:善良和爱的愿力会让低的能量变成高的能量;越善良,愿力越大,信念越强,能量越强,能量场越大,就越是能够影响他人;越负面,越悲观,越有衣望,越自私、愤怒、恐惧、沮丧、自卑,能量就越低,越不被他人喜欢。所以要提升自己的能量,就从善良与爱做起,提升愿力。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低能量转向高能量,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善良和爱的愿力。
其实,远在2000多年之前,我们的先哲孟子就用最简明的语言道破了大卫·霍金斯提出的这个理论,《孟子·公孙丑上》里说“夫志,气之帅也”,中国人一向认为,人是有气场的,气是看不到的,气在内,也在外,既不在内,也不在外,内在的气跟外在的气是相通相连的。
气场由什么决定?志,一个人的志向决定气场。志就是愿力,是正向的愿力,是慈悲的愿力,是善的愿力,是为众生谋幸福的大爱的愿力。
“夫志,气之帅也”,所以,何为气?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气是浩然之气,就是正气。
文天祥也在《正气歌》里赞颂正气:“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人人都能由善由爱机发浩然正气,自己的正气跟天地正气相通相连,就是中国人所推崇的“天人合一”,这种境界下,你的善良、大爱、慈悲、愿力必然机活你的能量场,并影响、改变、催化更多的人。
所以,善良和大爱会机发我们本自具足的能量,同时会为现实世界带来巨大的改变。所以,一定不要小看善良和大爱的信念,它是一颗璀璨的明星,足够照亮你生命的前路,为你的内心带来无比的平和、喜悦、幸福,并机发你的能量、气场,陪伴你、机励你、赋能你,和你一起去改变这个世界。
古波斯著名诗人、苏菲神秘主义大师莫拉维·贾拉鲁丁·鲁米说,“你正在寻找的东西也在寻找你”,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会物以类聚,有什么样的人和你相遇。
你发善念,世界的善就会回应你;你发慈悲心,慈悲就环绕着你;你发恶念,恶也会找上你;你自私,也会有自私的人和你纠缠不清。
同样,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也认为,场域影响人的行为跟习惯。一个场域,无论是由人组成,还是由物质构成,只要你身处其中,就会相应改变行为。
这样看来,如果你在衣望横流的场域里,一定会被感染,内心是很难保持善良和大爱的;如果你身处清净、善意的环境中,心灵也会慢慢被淘洗,就像回归到大海中,一身尘埃被洗得干干净净。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一些企业家被生意、事业所牵绊,在追名逐利的场合、声SE犬马的环境中待久了,不免被场域影响,不能够再常常拥有大爱和善良带来的内心的幸福。
所以,一定要找对场域。最好的场域是什么?在我看来,企业家可以把工作的场合变成爱和善的场域,将企业做成一个充满爱和善的企业,让每一个员工都一起来向爱向善,互相鼓励,一起寻求人生真正的终极幸福,这一点很重要。
排版| 米小白
审校| 余心丰轮值主编| 徐悦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