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史氏曰】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会在自觉不自觉中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信息投喂。形形SESE的网络平台,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实现经准匹配,用信息投喂代替信息检索,使算法“代替”人脑,让我们总是能够活动自己需要的种种信息——我们会下意识地甚至是主动地在海量的信息中选择我们关注的话题,进而固化自己原有的某些认知。许多教育写手虽然不一定熟知网络平台技术,但却深谙这个时代他们的卖点在哪里,他们就如杰弗里·科特勒所言,十分清楚“人们不会真的记得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者说,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简化并缩短了整个过程。有时甚至是他们编造了过程,而后来,他们自己也就这么相信了。”互联网让世界变小了,让信息沟通变得更方便了,却也在割裂整体的世界,形成一个个小的“信息茧房”——有的是结伙抱团的,有的是所谓独立学者的。但不管哪一种,包括芸芸众生中的任何一个个体,总是会因为自己的某种信念局限于自己的“信息茧房”中,包括本人也不能TUO俗——只愿意听到(或只愿意坚持)符合自己观点的声音或行为,也只愿意相信符合自己观点的文字。譬如,教师研修是线上终究不如线下的效果好,而选择新地忽略了研修的效果取决于研修的内容与参与者的态度。每每遭遇此类争执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基因或教养》《教养的谜思》的作者哈里斯的研究经历。
所有的一切起始于信念,怨不得别人。如果我们不能走出自己的“信息茧房”,必然会对各种平台与各SE名流呈现的假象甚至骗局却深信不疑,不仅觉得觉得他们呈现的是真实存在,他们所言是至理名言,因而感机涕零,真少在内心得到某种欢愉与满足。
如果想要走出“信息茧房”,就要认识到许多事请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不能仅以平台与作者的身份而深信不疑。所谓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意义就在这里——如果不能坚持这样的态度,那么我们头脑里根深帝固的那些东西自然很难改变。只有我们在小心求证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慢慢地改变内心固有的信念,才会促成自我的转变。尽管,未必可以出众,但至少可以不会变得更为顽固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