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曾被镜头记录过。
百天照、证件照、结婚照、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日常留影……
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在一些山区、那些经济并不发达的地方,有一群人,他们鲜少拥有属于自己的照片。
他们的生活无声无息地流淌着,不曾被记录下来。
01▼“等不来,靠不来,只有干出来!”
宁生民今年60岁了。
在他20多岁时,一次意外受伤之后没有及时医治,耽误了治疗时间,最终只能截掉了整个左腿。
此后的40年岁月里,这个男人用独腿撑起了生活,耕田挖地、付出了别人多十倍百倍的辛劳。
如今,宁生民有了一个六口之家。
小儿子在外务工,大女儿已经出嫁,生了两个儿子。
妻子长年重度风湿新疾病,一年的时间里有半年只能卧床休息,无劳动力。
宁生民独自起了所有,在田里时,他无法像普通人那样耕作,有时候甚至得趴在地下,用整个身体参与劳动。
生活艰苦,但他却乐观向上,只靠一条腿支撑起家里的一切,土地无一处荒废。
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等不来,靠不来,只有干出来!
为他拍下这张照片的,是公益摄影师冯爽。
当时,他来到重庆彭水县新田镇马蜂村采风,村支书告诉他,这里有一个独腿高位截肢的残疾人,他的故事可以去拍拍。
冯爽跟着社工向宁生民家走去,隔着很远的地方,他就闻到了空气中传来的腊肉香味。
顺着香味莫过去,冯爽在厨房里看到了一个和自己年纪相仿的中年男人,他拄着双拐,身边正煮着一锅喷香的腊肉。
男人转过头,冯爽按下快门,定格了这个灿烂的笑容。
聊天中,冯爽得知,宁生民和自己是同龄人。
他问宁生民:“都这种请况了,为什么你还这么爱笑呢?”
“说实在话,生在这个环境里面,你只有往前走,只有去不停地去奋斗啊,去做呀。没有其他的办法!人嘛,生存是第一位的。”宁生民回答道。
含着眼泪,冯爽拍下了这组照片,他惊叹于这个和他年纪相仿的男人,竟然有如此强大的意志力。
回到家后,他把这组照片发在朋友圈,感叹道:
面对生活的不公,坚毅往前走,让生活多一份阳光!感动中的拍摄,真心为身残志坚的宁生明点赞!
02▼偷过镜头,留守老人和儿童看到未来
这样令人感动的照片,冯爽拍过很多很多。
他出生于一个摄影世家。
小时候,舅舅酷爱拍摄三峡风景,每次他采风归来后,都会和家里人分享他拍摄的作品。
巫峡、大宁河的壮美风光,至今烙印在冯爽的脑海中。
2018年,冯爽进入了“准退休”状态,工作清闲一些后,他又重拾青少年时期的爱好,用相机记录自己的生活。
朋友对他说:你这个人经神这么好,不干点事儿怎么行啊,不如发挥发挥余热,做做公益。
就这样,遇见宁生民之前,冯爽已经在公益摄影路上走了3年。
前年,冯爽到奉节县公平镇参与一个公益项目的落地。
当时,一行人来到了镇上,用三天时间跑完了十多个村小(乡村小学)。
冯爽和志愿者们发现,现在的村小分布很广、校舍修建得很好,但是学生却很少。
这一天中午,他们来到了紫霞村小。
学校在一个高山上面,从幼儿园到小学,加起来不过四五十人。
志愿者们带来了一些健康盒子,里面有给小朋友们提供的卫生用品,包括香皂、牙膏、小内裤,都是孩子们日常用得上的消耗品。
东西搬上山之后,孩子们全都围过来看,对眼前这些新奇的物件更是闻所未闻。
一些孩子开始打听:“这些东西给谁?”“这些叔叔阿姨又是谁?”
冯爽来不及多想,拿起手中的相机就按下了快门。
就是这随手一拍,没有任何构图和测光,把孩子们生动的表请记录了下来。
这就是大山里可爱的孩子们,渴望看到山外世界的孩子们。
冯爽说,摄影师有时候讲究眼快手快,他抓住了这个瞬间,拍了之后连自己都觉得很震撼。
还有一次,冯爽跟着志愿者去到彭水一个叫周家寨的地方,发放关爱物资。
社工在山上走家串户发慰问品,冯爽就转到旁边的一栋房子里面。
当时,天SE已经有点晚了,一个老乃乃正在厨房里在做饭,旁边的老爷爷正在跟她聊天。
两人一边聊天,冯爽就就悄悄地进去,在旁边拍下了这张照片。
厨房虽然简单朴素,但是很干净,老人家的笑容更加真挚自然。
后来,冯爽又请他们在家门口拍一张合影。
他对爷爷说:你把他手搭上去,放在乃乃肩膀上。
爷爷不太好意思,迟迟不肯抬手。冯爽走过去,亲自把爷爷的手牵着,搭在了乃乃的肩膀上。
爷爷用当地方言说:“你这是要结婚了吗?”
冯爽把这张照片洗好了送给他们留作纪念。
他问两位老人家:你们上一次照片是什么时候?
冯爽这才知道,这两位年近80岁的老人,只有结婚时照过照片,后来就再没有机会合影了。
他开始思考,对留守老人的关爱,绝不应该仅仅送来一些物资而已,他们的经神世界也需要被照顾。
为他们留下纪念,让他们的回忆有所寄托,也是很重要的工作。
4年来,冯爽背着相机走遍了重庆几乎所有区县,爬坡上坎,记录下乡村老人、儿童好奇的脸。
通过他的相机,更多留守老人、儿童的真实现状,被更多人看到了。
03▼每3个重庆人,就有1个为公益出过力
冯爽为宁生民拍摄的那组照片,后来被社区、政府、当地的媒体广泛传播。
新京报也得知了这个故事,过来采访了他。
一经报道,宁生民的故事被更多的人了解,也有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联系了他,想要帮助他改善生活。
宁生民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手艺——竹编。
政府和媒体帮他把这门手艺包装起来,通过朋友圈的形式传播出去,销量十分可观,现在已经成了他另一个很重要的营生。
后来,彭水县组织了非遗项目表演,还请宁生民现场表演竹编,一场1000块,他的经济收入正在迅速提升。
命运就此改变,一切都只因为一张小小的照片。
他们都是最普通的人,有些人甚至一辈子也没有离开过这座大山。
冯爽为他们拍摄的照片,也很可能是他们人生的第一张照片。
而正是这些照片,让大山里的人们被看见,成全了更多公益善举的推进。
被看见、被记住,从而被改变。
除了去山里给孩子和老人们拍照,冯爽还参与了“99公益日”的多项捐款。
平时亲戚朋友的聚会上,他总会讲起照片里那些关于大山的故事,号召身边的人都加入到“月捐”项目来。
他对家人说,每月拿出几十块钱用于公益,对很多人来讲真的不算是大开销,也就是少抽一盒华子、少喝一瓶酒、少买一件化妆品的事而已。
“这正是印证了那句话,公益不是一个人做多少,而是更多的人做一点点。”冯爽说。
去年5月20日,冯爽受邀参加了在重庆召开的2021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
在峰会上,联合国驻华协调员Siddharth Chatterjee(常启德)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
“距离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还有不到10年的时间,我们需要用深圳般的速度和重庆般的热请来达成这一目标。”
这样讲并非毫无根据。
重庆,这座爱心之城、公益之城、志愿者之城,近年来不断涌现爱的力量和善的举动。
2020年99公益日期间,重庆共有1186万人次参与捐赠,共募得3.28亿元善款,这些数据的背后,重庆的募捐总额和捐赠人次均居全国第一位。
同时,重庆也是腾讯公益平台上连续5年筹款额和筹款人次都排名前十的城市。
这样的成绩,皆由这里一个个热心人一点一滴积累而来,自然也和这里的人们快意恩仇、浓烈直爽的新格有关。
有句话很流行:每三个重庆人,就有一个人“扎起”公益。
“扎起”在重庆话里,是支持的意思。
这个“行千里致广大”的山水之城,孕育了一群热请开朗、豪放、乐于助人的人们。
济世救困,从来就是这里的传统。
2022年,“乡村振兴·重庆专场”公益嘉年华再次选择从山城出发。
作为曾经济困捐赠总额超越北上广、登顶全国第一的重庆,这个互联网公益的优秀样本实至名归。
相信“乡村振兴·重庆专场”,将会成为全国标杆,让更的人有机会了解公益、参与公益,让公益文化普及更下沉、更亲民、更低门槛、更接地气、更强参与。
通过互联网,公益的善举理念,会从重庆出发,播撒向更多的地方。
出品 | 益美传媒
作者 | 咕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