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齐鲁晚报 □树辉
有一句话叫做:“世上无难事,庸人自扰之”。我很喜欢这个说法,并不是因为这句话定义了什么样的人是庸人,而是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所拥有的选择的力量。
无论是在团体咨询还是个案咨询中,我发现最困扰一个人的问题是家庭关系,其中尤以亲密关系为主。
很多人面对亲密关系会过早地“认命”,他们觉得自己和爱人的关系也就这样了,他们前来咨询是渴望有人能帮助他们解决孩子的问题。然而在一个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不能被重新机活,那孩子也很难健健康康地成长。
对成年人而言,如何获得健康的亲密关系?有时候我们把这个问题想得太过复杂,其实只要放心大胆地体验爱与恨就好。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能够放心大胆地体验爱与恨,我和爱人的关系就能变好吗?”能不能变好我不清楚,但是你们的关系肯定会有变化,因为你正在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对方,你对这段关系很不满意,你不想再过现在这样的生活。
比如在一个家庭中,先生总是很晚回家,妻子一个人照料孩子,长此以往妻子的内心会有很多委屈。如果这些委屈不能化作对先生的不满表达出来,那她就只能攻击自己或孩子,很多家庭会进入这样一种不健康的循环模式,而且这种循环一旦形成就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你可能会问,要怎么表达不满甚至恨意呢?我表达不出来呀。也有的人会说,还表达恨呢?我只要一说让他多陪陪孩子,他就得和我吵架,而且一吵架那些陈年旧账都要翻一遍,连正常的沟通都没有,更何况表达不满了。这些说法看似很难反驳,然而这些话越是说得有力量,就越能让一个不想在亲密关系中成长的人“安心”。
用这样的方式让自己安心不是什么好事,接下来你可能就会认命。就像一个人如果睡不着觉吃安定一样,一开始只要吃一点点就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需要加大要量。当有一天连吃安定都不起作用的时候,你可能会后悔:“我当时为什么要选择吃安定呢?”
困在亲密关系中的人也是这样。钱锺书先生把婚姻比作一座围城,在里面的人想出来,在外面的人想进去。然而从心理学视角看,比婚姻的围城更让人难受的,是我们心里的那座“围城”。我们早早地不让自己去体验爱与恨,连体验都做不到,更何况是表达。
你为什么不敢表达对爱人的恨呢?并不是因为你害怕争吵,害怕冲突,而是因为在你的内心没有区分清楚恨与伤害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当你意识到:“我恨你,并不意味着我要伤害你,我恨你也并不是因为你不是个好人,而是存在于你身上的那些影响我们的关系的问题需要处理”,你就可以成熟地去表达自己对他的不满了,这是你需要的,也是他需要的。
我本来是鼓励大家在亲密关系中尽可能地去体验爱与恨的,为什么放着爱这么美好的体验不说,却要选择先说恨呢?我想可能是因为太想帮助那些压抑着自己的愤怒而不敢去表达的人,我想对他们说:放心地去体验和表达吧,没关系,现在的你已经长大了,你能区分清楚什么是恨,什么是伤害。我坚信,这个体验与表达的过程其实是极其重要的成长过程。
说完恨,我们再来说说爱。我在很多婚姻咨询中看到很多人不是缺爱,而是体验不到爱。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自卑吗?是因为从小没有安全感吗?是因为自己内心深处的不配得感吗?这些因素都有,而且从心理学视角看也都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但是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解释,那就是我们害怕彼此被占据。
仔细体验一下,如果你的伴侣在表达他有多么爱你,你感觉如何?很多人告诉我,他首先会感到很惊讶,不敢相信,然后会感到一丝欣喜,到最后会告诉自己,这不是真的,他一定是吃错要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害怕被对方完全占据,觉得他表达对我的爱是一个“音谋”,他其实是想用这种方式控制我、占据我。同样的,我不去表达对他的爱,或者我尝试着表达了但是他不接受,也是因为我没有区分清楚爱与占据的关系。
婴儿会把爱与占据混为一谈:“如果妈妈真的爱我,那她就要心甘请愿地被我占据。”而一个成年人则不需要如此,他只要知道我在对方心里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就可以,当然这一席之地最好面积大一些,最好是在一个“繁华地带”,位置越重要越好。
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真正走向成熟起来的标志是,他可以自由地表达爱与恨,这份自由是如何获得的呢?他深深地理解,爱与被爱并不意味着两个人要占据彼此,恨与被恨也并不意味着双方要互相伤害。这恰恰说明我们在彼此心中都很重要,这样他就可以敢爱敢恨了。
尝试着拆掉内心的围城,做一个敢爱敢恨的人。你会发现,婚姻并不是一座围城,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一切都是那么值得我们期待。(作者为实战派心理咨询师,树辉心理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