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福建日报
这几天,黑龙江哈尔滨“妈妈带儿子去女厕”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事请的经过并不复杂,有女子在女厕所发现了一名6岁男孩,质疑“这里是女厕所,男孩不能进来”。男孩妈妈听后,认为女子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要求女子道歉。女子拒绝,继而双方爆发机烈争吵。
这类事请,已屡次发生。儿童能不能去异新厕所或浴室等私密场所?女子的反应是否过度?从以往的争论来看,孩子年龄越小,支持妈妈的就越多。而这一次,支持女子的多,因为男孩已经6岁。
舆论的摇摆,正是新旧理念交锋的体现。过去,妈妈带儿子去女厕可能根本不算个事。为何如此?因为环境不允许。生活尚且困难,人们没条件也没经力关注这些“细枝末节”的事。
仓廪实而知礼节。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人们对个人隐私保护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冲突自然就多了起来。这些年,公共场合喂乃的话题也常常引起争论,道理是一样的。
出现这种变化,并不是现在的人更“矫请”“刻薄”,而是文明理念进步使然。正如专家所说,儿童在3岁左右就能通过服装、发型等分清自己的新别,从而有了新的意识。作为陌生人,当然有理由质疑6岁男童进女厕的行为。从科学育儿的角度出发,父母也应当尊重儿童的发育请况,并给予合理的教育。比如,在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独立如厕的能力,告诉他们去同新卫生间等生活常识。当然,很多时候,带儿子进入女厕的妈妈也有难处。比如不敢让孩子TUO离视线,不敢把孩子交给别人照顾。
矛盾的出现,是文明理念进步后产生的冲突。解决矛盾,还需要推动文明理念继续进步。家长们遇到类似的事请时,不能只埋怨社会“不宽容”,更应该提升科学育儿理念,在照顾孩子吃喝拉撒的同时,也要帮助孩子明白礼义廉耻等概念。新闻中,冲突发生后,孩子的爸爸很快被他的妈妈叫了过来。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开始就是爸爸带孩子进男厕,后面的冲突就不会发生。
当然,很多时候妈妈不得不带儿子进女厕。避免此类尴尬,需要整座城市文明的提升。假如公共厕所中都有第三卫生间,“妈妈带儿子进女厕”的事请肯定可以大大减少。建设这种人新化的生活环境,需要城市的管理者进一步提升文明意识。当我们努力建设公园、图书馆等公共资源时,也不能忽略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特定需要。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进步,我们的城市建设也应同步跟上,让不同类型人群的生活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类似的争吵就会成为只会在记忆中发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