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请。”
在过去,这是一句鼓励,但在今天听起来,却十分危险。
原因在于,当下社会盛行的「优绩主义」教育。
哈佛政治哲学教授桑德尔认为,「优绩主义」意味着:
人们相信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能获得想要的东西。
各种有利的条件,滋养着人们的全能自恋,鼓励着他们去实现任何想做的事,并且去成为完美的自己。
但也正是这种鼓励,让人们产生了一种执念:我永远可以做到更好——更快的效率、更多的钱、更高的成就。
从而导致我们永远看不上现在的自己,永远不满现在的生活。
在《什么都想做,什么都不想做》一书中,作者乔希·科恩提到一个案例。
来访者索菲娅,是一位很有创造力和耐力的成功女新。
但在结束某个大项目后,她突然陷入了重度抑郁中。
在咨询过程中科恩发现,索菲娅抑郁的背后,其实偷露出一个常见的问题:
太优秀的人,不会停下来,不愿停下来,也不敢停下来。
索菲娅的原生家庭幸福且富足,父母经常鼓励她可以成为任何想成为的人,也给予了她所有力所能及的资源。
在父母的鼓励和扶持下,索菲娅从小就积极计划着自己的人生,甚至不敢错过任何尝试新东西的机会。
在她看来,全部都满分,才是自己梦想中的完美样子。
最重要的是,一旦做成一件事请,她就会收到正面的机励,这更加让她无法放松和疏忽,更加不愿停下来。
这种“成功-机励-再成功”的反馈,让索菲娅坚信,自己一定会有更完美的未来。
但强烈的正反馈,却有着非常可怕的影响:
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她每天都在B迫自己拼命工作。
当一般人在追求成为“优秀的人”时,索菲娅在追求变成“更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