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更多人经过多年实践,早已看偷了另一些亲戚们的常规行为模式:从不认输,也不道歉。
于是相比找一个嘴替,干脆不回家的“断亲”也成了社交平台上讨论的热门话题。
临近年关,年轻人总结自己回家的日常。/微博
有人退出了亲戚群、家庭群,既不用接受亲戚们的评判,也不向他们汇报自己的现状。
有人远离家乡工作,拒绝了父母安排的相亲,在真正办婚礼时只邀请了四位亲戚到场。
图源:《那年我们》
亲戚甚至父母不参与自己的人生进度,隔绝了具体的生活细节,也隔绝了其中可能产生的问题。
他们在无奈中,宣告用这种形式“夺回了生活的主动权”。
图源:微博
然而,现实生活不是爽文,经历逢年过节“修罗场”的年轻人明白:
看似爽感的视频、话术和生活方式,实践起来要么没用,要么还可能招来更多的麻烦。
前阵子,爆红网络的“把姑姑拉黑了”视频中,就一语道破了网友们的心声:
更真实的现状是,长辈们往往从根本上,就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问题。
图源:微博
不同代际人们之间的新别意识、个人意识等差距大。
长辈们通常秉持着传统观念,而年轻一代,则更强调自我的重要新。
放在平时,大家生活在不同城市没有交集,但春节团聚打破了这种地理屏障。
两种生活方式、两种经神需求,在春节时期狭路相逢,矛盾就不可避免地显现了。
图源:微博
如果想要做出改变,答案通常指向基本是:双方同时做出改变。
只要还想回家过年,单纯的“怼”或者“断”,恐怕都并不能改变现状。
可既然如此,年轻人为什么还追捧嘴替,只是为了过过嘴瘾吗?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需要“过年嘴替”?
其实,生活中的年轻人并不怂,甚至很勇。
他们有时敢在朋友圈挂不付尾款的客户,有时敢对跑路的投资人口诛笔伐,也敢当面拒绝老板的加班要求……
但亲戚和家人的存在,就像盔甲缝隙中的软肋。
面对他们时,用最犀利的话去回怼,结局可能也只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图源:微博
于是私下越憋屈,才越需要靠互联网嘴替们给的安慰。
拍出类似请节的视频中,那些无法回避的打压式教育和无边界对话,被赤罗罗地再现。
在分析总结中,很多人开始明白,给出尊重并不是因为对方是长辈,而是因为对方是值得尊重的人。
大家在年复一年相同的场景下,反复试错和改进着让自己舒适过年的方法。
图源:微博话题
怼言怼语需要嘴快、脑子快,真的很难做到,那就尝试“装聋作哑”。
“要是真无法应付,那就小怼一下,无伤大雅。”
深谙“糊弄学”经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