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8月,张爱玲因战乱持轮敦大学成绩单入读香港大学,为了全力练习英文,一度有三年不曾用中文写东西。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香港沦陷,港大也因此停课。1942年5月张爱玲离港回到上海。在香港沦陷后感受“战争的残酷和人类无谓的执着”,对张爱玲有着“切身的、剧烈的影响”,她回到上海后“TUO胎换骨”,从此开始她的文学创作。张爱玲作为职业作家的写作正是从英文起步的,比如《更衣记》、《洋人看京戏及其他》等散文名篇都是用英文写就,后又译为中文;而且她的英文文章在英文刊物《二十世纪》上发表后也得到了极高的评价。既然英文水准已经到烂熟地步,英文的文法及表达方式当然不会在中文写作里全然消失。当然,张爱玲英文写作训练的痕迹及西化的文字感觉,可能在她的散文作品中表现得更突出一些。比如这一篇名为《天才梦》的散文:
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b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新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1940年,张爱玲的散文《我的天才梦》参加《西风》三周年纪念征文,获第十三名荣誉奖,并获学校两项奖学金。当时的张爱玲尚为香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这篇一千三百字的散文,被张爱玲视作自己文学生涯中的初女作。此文虽尚不及张后来的作品来得老辣,但用语之经警,初现端倪,如末一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已成伦所共知的名言。我觉得当时张爱玲的汉语造诣已是极为成熟的,并且清楚展现了独特的文字和语言风格。细细品读,中文流丽之极,决无翻译腔,但文章的请调以及结构章法,依稀带有英国小品的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