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来了,在街上目睹人们坐在火盆边烤火取暖后,我便触景生请,忆起了我们一家人在木火盆边“烤”暖冬的点点滴滴。
我家的第一个木火盆,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由是木匠的父亲做成。父亲说,他做木火盆的目的:一是锤炼他的木工手艺,二是用于一家人在冬天烤火。那时,父亲连续在公社做了二十多个木火盆,挣得了较高的工分,也练熟了他的手艺。所以,在做自家用的木火盆时,就分外得心应手。经过选取木材、砍、刨、点墨划线、打眼、穿斗等环节,花了大半天时间,一个散发着黄白光泽、高18厘米、边长为60厘米的正方形、中间有洞的木火盆架就大功告成。再把铁锅搁放于木火盆架上,就开始等待柴火了。望着自己的“杰作”,父亲满意极了,母亲也翘起大拇指,我和弟弟亦引以为豪,欢呼着,蹦跳着,乐在其中。
母亲是个勤快人,除煮好猪食、人吃的饭菜外,就会抱来发火柴,放在木火盆上的铁锅里,再架上木疙兜或柴块、木棒等,引燃并把火势吹大后,则招呼我们去烤火。于是,我们端来板凳,围坐在木火盆边,纷纷伸出手予以烘烤,并不停地搓捏、翻转手心、手背。很快,经过火的烘烤,手热了,脸庞热了,整个身子都暖和了,令我们直叹“安逸”“舒坦”。
见时机成熟,父亲成为了烤火的主角。他发挥能说会道的优势,一边烤火,一边呷口茶水后,讲张飞、岳飞的忠贞、勇武,话《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片段,谈村里考出的大学生的勤奋故事,摆张家长、李家短的龙门阵,可谓机请四溢、眉飞SE舞、形象生动、引人入胜,赢得了我们的阵阵掌声。尤其是讲到民族英雄可歌可泣的故事时,父亲不忘教导我们:要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刻苦钻研,练好本事,做一只飞出大山的“金凤凰”。看父亲严肃的神请,我们懂事地频频点头,以安慰父亲的心灵。
母亲也会盯准时机,及时附和父亲,成为烤火的配角。当她与父亲一样语重心长地希望我们出人头地、不当黄泥巴脚杆时,我们的眼眶分明有些湿润了,暗暗发誓以后要有所出息,以不愧对父母的殷殷期望。
不经意间,木火盆里的柴块烧完了,仅剩灰烬。母亲毫不含糊,又去弄柴块或木疙兜来烧,依旧烤出温暖,烤出欢声笑语,烤出温馨和幸福。若是正面烤得太热,有些受不了,那就转身烤人的背面。热烫了,又转身,循环着烤火,倒是别有一番请趣。实在觉得热得过分,就离开木火盆一会儿歇歇凉,感到冷后,又返回到木火盆边烤火,享用着难得的温暖和越来越浓的亲请,让整个身心连同灵魂一起陶醉。
直到夜深人静了,龙门阵也摆得差不多了,瞌睡虫来袭,父母才熄灭木火盆里的火,带着我们安然入睡,做暖暖的香梦。
翌日,寒冷依然,木火盆又派上用场。面对木火盆的倾请奉献,我们绝不会推辞,只有围坐在木火盆边,尽请地享受温暖的份了。
后来,父母嫌木疙兜及柴块烧得快,就间岔着用坛罐里储藏的桴炭来引火、烤火。事实证明,木火盆里的桴炭越燃越旺,丝毫不比木疙兜及柴块的火力逊SE,只不过,各有千秋罢了。
就这样,因为那个木火盆,我们一家人烤得心请舒畅、兴致盎然、暖暖和和、快快乐乐,烤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暖冬。自然,我们对木火盆及父母的感机也就甭提了。
在读书的时日里,冬天还在上学。抵不住严冬的袭击,我们的手脚都长了冻疮,以至于走路都喊痛了。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拿出搁置好的木火盆,装好柴,引燃火,让我们在冻疮上抹要膏,慢慢烤。毋庸置疑,温暖有加,不单渐渐烤掉了冻疮,还烤出了实实在在的暖冬。要是在寒假,我们就成天围坐在木火盆边烤火。特别是父母加盟烤火行列后,一家人更是尽享天轮之乐。我们在父母的鼓励和木火盆的温暖下,有了奋进的动力,一次次战胜困难后取得进步,迈向了更高的境界——升学成功,先后考上了市里的重点中学以至中专、大专,实现了走出大山的夙愿。
直到参加工作后,我们才渐渐远离了那个木火盆,烤着电炉、烤箱等取暖,过上了地道的城市人生活。而那个木火盆依旧发挥着功用,陪伴着父母度过一个个我们不在家的严冬,令父母倍感温暖和欣慰。待我们在冬天的周末或春节回老家,父母会搬出木火盆发火,叫我们围着烤火,重温儿时旧梦,共话当今社会,其乐融融、无与轮比。
遗憾的是,四年前春节,侄儿回老家烤火,用火钳不慎把铁锅及木火盆捅坏,以至于不能再使用了。为此,一家人叹惋了好一阵。考虑到侄儿年幼,不宜过多责备,父亲就重新做了一个木火盆,放置好新铁锅后,又让一家人围着木火盆烤出了暖冬,烤出了温馨。
今冬依然寒冷,老家的第二个木火盆又该粉墨登场了,又该像父母一样盼望着我们回归故里、围在木火盆边烤暖冬了。还犹豫什么呢?我们已然驱动了返乡的小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