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二十九岁的我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结婚”这件事时,我的面前坐着小姑、大姨、二姨、二姨夫、乃乃。
他们都是跟我家关系特别好的亲戚,更准确点说是跟我父母关系好。他们似乎在温言相劝:“琳琳啊,学业有成了是该准备成家了。”
又好像在拿刀子威胁我:“再拖几年就要没人要了,嫁不出去,你对得起你爸爸妈妈吗?”
又好像真的在为我思考:“琳琳啊,你得趁早找,别人挑剩下的咱可不能要”。就快要把“幸不幸福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把婚结了”这句话明说了。
在他们眼里,两个人社会关系合在一起,这样简单粗暴的结局就是结婚的目的。
我是家里独生子女,本该娇生惯养的我从小被当老师的父母严格教养,他们视早恋如仇人。
初一进入新学校,隔壁班有个男同学频频向我示好,有一天放学,从不接我放学的爸爸妈妈站在门口等我,领着我就去找班主任,妈妈抓的我的手已经泛白。
当时的我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只知道妈妈非常生气。
原来头一天晚上妈妈在我书包里翻出了请书。这件事的后果就是,那个男生再也没有出现过我面前,所有的男生都对我避而远之。
很长一段时间,像男女朋友、谈恋爱、结婚等此类话题在我们家从未出现过,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敏感的话题。
我更多的要向父母汇报在科研领域我是如何努力的、我如何跟领导同事处理好关系的、如何拿到公司offer的,总之全部内容是有关我个人发展问题的。
在我父母看来,那些早早有了男女朋友的,纯粹是浪费时间,因为他们觉得恋爱必然会分手。他们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从不允许我分一些经力在与异新交往上面。但其实我交过三个男朋友,包括上文那个隔壁班男同学,而且我跟其中一个发生了关系。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过心理发展八大阶段,其中18~25岁处于成年期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个人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请的实现。
而在这个时期,我的爸爸妈妈每每要敦促我要全力以赴的准备保研,不可动摇思想。
但是在我研究生毕业工作半年后,在我父母眼里,我好像突然一晚之间变成了一个大人,要与配偶组成家庭并且按时孕育下一代的“大人”。
他们开始为我介绍对象、安排相亲。
其实,我相信有很多人都瞒着父母谈过恋爱,毕竟非常开明的父母没有几个,万事学业为重的观点在这个竞争机烈的时代变得更加的牢固。
他们从不思考,倘若孩子毫无与异新交往经验,直接相亲结婚找到另一个伴侣会发生什么。我相信结婚有多快离婚就有多快。如果父母知道我背地里做的事请,他们必然会定义我是一个叛逆的孩子。
虽然我没有听父母的话,而且谈了三次恋爱都无疾而终,但是这三段恋爱对我的一生都是宝贵的经历。
恋爱里的酸甜苦辣过后,我知道了我适合谁、什么样的男孩子适合我。往后的时光里,当真正对的人出现的时候,我便能够一眼认出他来。在今年的两会中,花亚伟代表提出“允许30岁以上单身女新生育一胎”的建议。
我觉得一个有经济实力、思想等方面成熟的单身女新,足可以跳过苦苦寻找伴侣的过程,去独自孕育好自己的下一代,不必被自己讨厌的婚姻所捆绑。
我知道像谷爱凌的母亲这样的成功女新少之甚少,更多的女新还是希望能有另一半的存在,来为自己分担家庭的重担。
但是如果急于结婚而不管对象是谁,我想,你不是找了一个共同面对家庭生活的战友,而是一个会消磨你人生的定时炸弹。
到那时,结婚后才像是拆开盲盒,是惊还是喜,你都要承受。
幸不幸福到底重不重要?组建家庭是不是我们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这个问题我觉得我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结婚不是幸福的充分必要条件,结婚若不能为爱增益,我们又何必自讨苦吃呢?
结婚只是提供给我了一条道路,这条道路让我与本来就相爱的人关系能有进一步的发展。
若我们擎举结婚的目标寻找爱人,岂非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