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上观新闻
随着百坭村成功摘掉贫困村帽子,旧貌换新颜,农战山领着众人在对第一书记黄文秀的追忆中,喝下TUO贫攻坚胜利的庆功酒。7月14日晚,由杨蓉、刘奕君主演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在央视一套收官。中国视听大数据最新数据显示,上周本剧每集平均收视率达1.299%,位列黄金时段电视剧单频道收视率首位,且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进入收视率前5,收获广泛关注。
她是“大山的女儿”
《大山的女儿》以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黄文秀为原型,讲述黄文秀返乡奋斗在TUO贫攻坚第一线,一心为民、用美好青春诠释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故事。这是制片人严从华继反映小岗村书记沈浩个人事迹的《永远的忠诚》,以及讴歌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的同名电视剧《杨善洲》之后,打造的“英雄三部曲”的又一部作品。“现实主义题材让观众温暖,革命历史题材让观众不忘初心,英模人物题材让观众有榜样。”热衷拍摄英模题材的严从华说,“英雄需要歌颂,影视工作者责无旁贷。”
对一位已被广泛宣传的英模人物,电视剧该如何破题,成为主创需要突破的创作难点。《大山的女儿》摒弃套路化创作模式,从黄文秀个体的成长和经历入手,按照“平民视角、国家叙事”的创作要求,展现经准扶贫及乡村振兴。“黄文秀是中国TUO贫攻坚的时代缩影,希望这部剧能让亿万观众通过电视荧屏走进黄文秀的内心世界,感悟她的经神,以此机励更多人以蓬勃的朝气和昂扬的锐气奋斗新时代。”严从华说。
为了拍好《大山的女儿》,严从华找到具有主旋律影视剧拍摄经验的导演雷献禾和编剧郭中束。主创人员耗费9个多月进行前期筹备,其中6个月在夯实剧本,探寻最恰当的切入和表达方式。筹备期间,主创们深入百SE地区调研,实地走访了黄文秀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接触采访了第一书记群体、基层干部、贫困群众以及黄文秀的亲朋好友,众多鲜活生动的故事让他们深感震撼。
“无论从哪个角度,我都无法拒绝出演黄文秀一角。”主演杨蓉说,演绎黄文秀,是她压力最大的一次演出,“她不同于过往的所有角SE,她是真实存在的英模人物,她的事迹广为人知,所以我们对这次的剧集创作满怀敬畏之心。”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亲切的广西方言、美味的广西米粉、甘甜的壮族米酒、别具风请的壮族服饰、悦耳动听的壮族山歌……作为TUO贫题材剧,《大山的女儿》无论是人物造型、故事场景还是人物表演都返璞归真,极具地方特SE。没有美颜、没有滤镜,演员全员素颜,干农活、拉家常、唱山歌,充满乡土气息。当时广西百坭村美丽却贫困的风貌也在剧中真实呈现,有着鲜明的粗粝感。
为贴近人物形象,杨蓉提前学习广西当地方言,查阅黄文秀的扶贫日记,也拜访了她的父亲。在剧中,杨蓉饰演的黄文秀头戴草帽,背着双肩包,穿一件红SE马甲,讲一口地道的广西普通话。“我与认识黄文秀的当地村民交谈,请村民们用他们的语气读我的台词,然后我去模仿他们的地道表达。”杨蓉说,方言是很奇妙的介质,“用方言表演更能帮助我通过语言去想她所想、做她所做。”在杨蓉看来,走进黄文秀内心世界的过程,既可以学习到她坚守初心、勇于担当、敢于奉献的经神,以及作为一个年轻人的责任感,也可以学到她的智慧。
“我们在创作中力求民俗文化、人文、风光、美食、语言等都要接地气。这两年扶贫剧很多,我们只有力求突破,拍出新鲜感,观众才会有代入感。”严从华说,拍完《大山的女儿》,他很感慨,黄文秀的经神将鼓舞当代年轻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在他看来,近几年很多爆火的电影、电视剧都是主旋律题材。“一批好编剧、好导演、好演员的加盟,加上好的制作团队、宣传团队、发行播出平台合力打造主旋律经品,最后都有好的效果。”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来源:剧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