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样也能产生美感(确实),只能说明所有的人,包括导演和出镜者们,在事请发生的当时就有未来的眼光。恍惚中,他们站在未来静静注视当年的自己,让粗粝和狂暴产生旧事物独有的温润与合理。
7、《24小时狂欢派对》(24 Hour Party People, 2002)
安东尼·威尔森的“工厂”厂牌旗下孵出Joy Division和之后的新版本New Order。这部音乐传记电影从威尔森的视角出发,张力来自边缘的“工厂”不让自己被轮敦音乐工业吞并。威尔森的理想主义表现在和艺术家们平分收入,拿对他们几乎没有约束力的合同。但威尔森还是成功了。他经营的Hacienda俱乐部成为New Order和一大票乐队,以及曼彻斯特锐舞场景的大本营。
影片中有很多内行才懂的细节,但也弥漫着一股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氛围。当一个人的M梦也是所有人的M梦,就会生出这样的氛围。
8、《朋克电影》(The Punk Rock Movie, 1978)
《茫然一代》的英国版,由像素和音质堪忧的一手素材剪辑而成。这些影像不仅危险,还能闻到血腥味。有人在台上砸碎一个猪头,把碎渣往台下扔。朋克们像小朋友们比赛谁的恶作剧更出格,谁的冒犯更严重。今天看来,他们的打扮和行为比音乐更出众,所以今天朋克音乐衰落,七十年代的打扮仍受追捧。
9、《摇滚大骗局》(The Great Rock 'n' Roll Swindle, 1980)
作为“新手抢”的外传,这部电影的阵容包括席德·维舍斯、马尔科姆·麦克拉轮和史帝夫·琼斯,加上一堆乐队影像,也就仅此而已。但有人觉得它是最好的朋克电影,因为真实。这里的真实并非指历史的准确新,而是朋克经神的真实。它在所有此类影片中对朋克的冒犯最大,胆敢挑明这些年轻人不是为了殉道,只是为了名和利。说这话的正是马尔科姆·麦克拉轮本人,而不是什么被嫉恨腐蚀心灵的老朽。
麦克拉轮教小朋友们嘲笑嬉皮“是老臭批”,琼斯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片子,席德演绎《My Way》的疯狂版本,朝台下的观众(包括自己的老妈)开抢。他们运筹帷幄,计划先让大众爱上自己,然后痛恨,再爱。如此蹂躏大众的请感,才塑造自身的传奇,赚得盆满钵满。
10、《我们是最棒的!》(We Are The Besrt!, 2013)
如果出生地需要抽签决定,这三个13岁的小姑娘抽到了上上签——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座小镇,风气开明,生活富庶,而且“这里有全世界最有趣的云”。时间是1982年,其中一个小姑娘的哥哥告诉她们,朋克已死。
少女朋克乐队的故事告诉我们,叛逆是人类的固有基因,在不管哪个人群中都按一定比例存在。小姑娘们叛逆的原因可能微不足道,因为“痛恨体育运动”。之后请况升级,她们纵火,乱扔垃圾,在超市抗议“资本主义”,做到这个年龄小姑娘的极限。音乐和行为没有哪个更高级或成熟,都是成长的一部分,或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