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先进的思想不断涌入中国,中国的革命事业开始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人民的抗争意识也随之出现。
革命事业意味着要对旧的思想旧的主权进行抨击,必要时还要推翻旧秩序建立新秩序。人民会因革命受益,民族也会因革命受益,而革命的先驱们却需要直面敌人的威胁,在严酷的环境下他们的生命安全都无法保证。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还处在一片M茫和困顿中,民族和国家的前路到底在哪里,现在还不得而知。
一批知识分子踏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最终为垂垂老矣的旧社会带来了焕发生机的良方。民主和科学随着新思想传播,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马克思思想从此在中国生根发芽。
李大钊先生和陈独秀先生是我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也是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思想的先行者。
他们是很多先进青年的指路灯塔,但他们同样也是反动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陈独秀被敌人迫害致死,在临终前他叮嘱妻子:我死之后你可以改嫁,但有一件事不要做。
晚年遇知音
陈独秀晚年时陪在其身边的妻子名为潘兰珍,这是他的第三任妻子,鸳鸯失伴,夫妻分离是这个世界上最令人伤心绝望的事之一,陈独秀先生已经经历了两次。两人的相差将近三十岁,但两人的感请却格外深重。
潘兰珍与陈独秀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完全是双方感请的共鸣,这种共鸣使得双方跨越了重重的阻隔。相比其陈独秀先生的前两任妻子,潘兰珍既没有像高大众一样为陈独秀诞下孩子,也没有高君曼的美貌,但她却让陈独秀先生一直挂念迟迟无法忘怀。
1929年11月,国名党反动派悬赏三万大洋缉拿陈独秀,迫于形式压力,陈独秀先生只得隐姓埋名暂时躲藏起来。而相对于生活上的困顿来说,更令陈独秀先生绝望的是信仰上的冲击,一直为了共产主义奋斗的陈独秀被开除了党籍。
多番打击使得陈独秀格外沮丧,但他仍然坚定地走着自己的革命之路。也就是在这一困顿的时期,陈独秀遇到了潘兰珍。
陈独秀一人独居一边躲避国民党的追捕,一边著书立说,辛勤工作加上年老体弱,导致陈独秀先生的身体一直有问题。潘兰珍是他的邻居,虽然与劳苦大众一样苦命,但这个姑娘却坚强地活着并且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善良。
潘兰珍绝对自己的这位邻居年事已高,但却没有人照顾饮食起居,便经常来家中帮他做一些诸如洗衣做饭之类的活。
陈独秀看在眼中,但却怕潘兰珍受到国民党的迫害,于是便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谎称自己姓李,是一位大学教授。
潘兰珍不疑有他,一边照顾这位老先生,一边时常请教些问题,慢慢地潘兰珍就对博学多识,善解人意的陈独秀动了芳心。陈独秀也被潘兰珍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温柔贤惠所打动,在一段时间的相处后,两人在上海的这处平民窟中走到了一起。
狱外等待
两人的经神生活可谓是琴瑟和鸣,但他们的日常生活仍然十分拮据。陈独秀被通缉根本没有经济来源,只能依靠潘兰珍的微薄薪资。然而两人还是甘之如饴,相互扶持,生活还是过得有滋有味,两人还去收养了一个女儿。
两人虽然恩爱,但偶尔也会有吵架拌嘴的时候。一次争吵之后,潘兰珍负气回了娘家,等她回到家后却发现自己的丈夫已经被抓走了。
而更令她没想到的是,自己的丈夫居然是著名的革命家陈独秀。这个重磅消息直接把潘兰珍震晕了,毕竟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陈独秀这种被重金悬赏的人意味着无穷无尽的麻烦。
俗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潘兰珍此时选择离开无疑是最正确的。陈独秀也十分挂念自己的妻子,历经周折托人寄出了一封信。信中陈独秀向潘兰珍表露了身份,并建议她和自己断绝关系,另谋出路。
潘兰珍没有接触过先进的思想,也知道一旦不选择断绝关系将要面临多少的麻烦,但她还是选择了相伴自己的丈夫身旁。
她将孩子安顿在了老家,坚定决心后,来到南京监狱,向陈独秀表明心意。在陈独秀学生的帮助下,潘兰珍才找到一个合适的住处,每天能够给陈独秀送饭。
临终嘱托
潘兰珍的细心照顾使得陈独秀在狱中的痛苦减少了许多,他可以不用过多的思考琐事,在里面专心研究学问。陈独秀在狱中的数年时间里,潘兰珍数年如一日的在狱外等待,直到南京城被功破的前夕,在各方的压力下,蒋介石不得不释放了被囚禁的政治犯,陈独秀终于离开监狱回到了家中。
陈独秀本就身体较差,如果不是潘兰珍的悉心照顾,或许他连走出监狱的这一天都看不到了。南京的局势日益危机,陈独秀夫妻两当即决定先前往武汉。然而国名党的招揽,别有用心人士的拜访使得陈独秀不胜其烦,于是他又带着自己的妻子来到了重庆江津的一个小村落。
此后,两人一直定居在这里,直到1942年陈独秀先生离世。在陈独秀先生生命的最后四年里,潘兰珍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先生因为病请有时会无端地发脾气,潘兰珍总是悉心照顾,对先生的责备报以微笑,她的温柔和贤惠成为照耀先生人生最后一段路的霞光。
1942年5月,预感时间不多的陈独秀唤来妻子。两人交谈一番后,先生语重心长地嘱咐道,你还年轻,我死之后若与良人你可从速改嫁,但切莫要挥霍名声,要自强自立。潘兰珍泪如雨下,急忙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