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明代在北京建都后的第一个陵墓长陵,修建的是十分宏伟壮观的,它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的陵墓,是由他在公元1407年,自己的仁孝徐皇后去世后,开始修建的。他选择修建的地点主要是听从了当时著名的道家术士廖均卿的建议。他在对北京附近的环境经过实地调查后,发现了北京郊区的昌平县城北方有一块风水宝地,叫黄土山,山前有龙虎二山。廖均卿在选定朱棣陵墓地址后,还给他上了一道奏折,详细地说明了为何在此修建墓地,并说因为在风水里东南方向是地户口,这个东北方向叫鬼门,西南方向叫人门,西北方向叫天门。最后朱棣才决定在此建造陵墓的,并改这座山的名字为天寿山,公元1409年正式开始修建长陵。这座长陵在朱棣在世时督建的一座巨大功能,为了自己死后着想,他不惜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其进行修建,可以说是不惜工本的。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朱棣陵墓长陵的请况
明长陵是朱棣在世时修建的最大工程,为明代十三陵之首,它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其地址位于现在的北京昌平区天寿山主峰南麓,始建于公元1409年,修好后的长陵整个陵宫占地面积约为十二万平方米左右。
这一陵墓是明代强盛时期修建的,所以是不惜工本,其规模也是明代十三陵中最大的,并且从全国各地运来的建筑用的材料,要求也是最好的,它营建时间最早,陵园规模较大,其平面布局形成了前方后圆的样式。整个陵园的前面方形部分,主要是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共同组成的。
此外作为朱棣的陵墓,他是十分上心的,所以在明长陵用料方面是十分严格和考究的,并未委派了专门的大臣负责监督施工,因而整个建筑施工经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很长。如其中的地下宫殿就前后花了四年时间。整个长陵的地下工程直到公元1413年才建造完成。而另外配套的地面宫殿建筑一直到1427年才完工。
目前遗传下来的明代帝王陵墓中也就数长陵是地面建筑保存得最好的,它的配殿、明楼、宝顶俱存。
长陵祾恩殿的请况
明代长陵地上建筑中最重要的部分应该就是祾恩殿了,这里主要是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这个建筑主要是仿照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样式建造的,它是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用金砖(一种特制建材)铺地。整个殿面宽66.56米,长29.12米,象征着古代皇权的“九五”之位。并且宫殿内的所有木件全用当时最珍贵的金丝楠木建造,显得古SE古香。而这直径一米多,高十多米的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承重着2300平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举世无双。其中发现的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其高度达到了12.58米,底径也达到了1.124米,是当时非常少见的佳木。
在此后长期的历史岁月中,这个宫殿之所以能够幸免于难保存至今,主要是因为它的位置比较偏,在整个明代陵区的最核心最里面,因而受到战乱的波及较少,其次,就是殿内并无任何的贵重物品,最后就是清代时期曾经对其进行过修缮,所以它保存的是所有明代地面建筑宫殿中最好的一座。此后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座祾恩殿才受到了一定的损害,主要也是天灾造成的。
综上所述,明代在北京的帝王陵墓中,长陵的祾恩殿是保存至今最好的地上宫殿,它之所以能够保存上百年而没有大的问题是其本身建造质量过硬,且因为位置的问题较少受到战火的波及,并且在清代也曾被重修修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