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东晋权臣刘裕率领大军进入长安,关中的百姓夹道欢迎。刘裕原本也想继续北伐的,“息驾长安,经略赵、魏”。可就是这个时候,南方突然传来噩耗,刘裕麾下的第一谋士病死了!刘裕闻讯后非常悲伤,同时改变了主意,决定返回南方。那么,这位让刘裕放弃北伐计划的谋士到底是谁呢?
此人名叫刘穆之,祖籍山东莒县,其先祖在西晋末年迁居于京口。说起来,刘穆之也是汉室宗亲,他的先祖是汉高祖刘邦的长子齐王刘肥。与刘裕的早年经历不一样,刘穆之自幼喜欢读书,“博览多通”,得到了江敳的赏识。后来,江敳在担任建武将军、琅邪内史时,征召刘穆之作为自己的主簿。
元兴三年(404年),刘裕起兵,讨伐篡位的桓玄。当时,刘裕麾下全是武将,需要一位谋士辅佐,于是他向何无忌询问:“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何无忌向刘裕推荐了刘穆之。其实,两个人之前就认识,见面后,刘裕问道:“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 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刘穆之也不客气,说道:“仓卒之际, 当略无见逾者。”
当时,刘裕刚刚平定桓玄的叛乱,需要处理的事请很多,且非常负责,可是刘穆之都很好地完成了这些工作,“诸大处分,皆仓卒立定,并穆之所建也”。因此,刘裕对刘穆之非常信任,凡事都要咨询刘穆之的建议,“委以腹心之任,动止咨焉”。当时,东晋的问题很多,刘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
刘裕虽然干掉了桓玄,可是他与原来的那些盟友也发生了矛盾。扬州刺史王谧死后,按理应该由刘裕入朝辅政,可是却遭到了刘毅等人反对。在这件事上,刘裕显得有些犹豫,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个时候刘穆之站了出来,“今若复以他授,便应受制于人。一失权柄,无由可得”。刘裕这才下定决心,前往建康。
之后,刘穆之跟随刘裕征战,出谋划策,“从征广固,还拒卢循,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刘毅向刘裕诋毁刘穆之,说此人的权力太大,可是刘裕却更加信任。414年,刘穆之出任前将军,每年的俸禄为“布万匹,钱三百万”。第二年,刘裕“西伐司马休之”,虽然让中军将军刘道怜担任留守,实际上所有的军国政务,全部由刘穆之负责。
此后,刘裕经常领兵出征,一直让刘穆之负责留守事宜。刘穆之的才能堪比萧何,工作能力很强,“目览辞讼,手答笺书,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涉”。刘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拥滞”,正是由于他的存在,刘裕对后方非常放心。可是,刘穆之却在417年病死,终年58岁。刘裕“哀惋者数日”,他担心后方出现问题,这才放弃继续北伐。
参考资料:1.《宋书》;2.《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