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七年,苏东坡来到金陵,准备与一位特殊的朋友见面。
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虽然互相仰慕,且同样被文坛盟主欧阳修赞不绝口,但在政治上,却属于敌对阵营,吵起架来唾沫横飞,恨不能画个圈圈咒死对方的那种。
而且苏轼刚刚经历的人生危机—乌台诗案,也正是因为反对他所倡导的新法。
这不,刚刚从贬地黄州出来,苏轼就迫不及待来找这位老朋友了。
不过苏轼并不是来算旧账的。
那位老朋友刚刚病愈,骑着瘦小的MAO驴缓缓走来,只见他发须皆白,满脸风霜,比之那时已衰老了许多。布衣短褐,看起来像个乡村老农。
很难让人相信,
他就是曾经权倾一世的前宰相,王安石。
见王安石亲自前来迎接,苏轼连忙来到他跟前,说:穿成这样来见老丞相,真是失礼了。
王安石一扫往日的严肃刻板,笑道:礼岂为我辈设也。
这句话是竹林七贤阮籍的话,用在这里,不失为幽默。
苏轼会心一笑。
两人一起在金陵游玩将近一个月,诗歌唱和,讨论佛学,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苏轼惊讶地发现,远离了政坛的王安石,竟是这样风趣和友善,他这时写了大量的田园诗,清新雅致,超凡TUO俗,颇有陶渊明的神韵。
比如这首:
定林所居
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艇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比如这首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甚至还写了大量被士大夫们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词来,俨然一个晚年才学会冲浪就疯狂发表请包的网瘾大爷。
比如这首,谁能想象王安石也会写这样的词?
菩萨蛮
数家茅屋闲临水,单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晚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请,黄鹂三两声。
这样充满田园闲趣的诗词,与曾经在官场上一意孤行,雷霆万钧的王安石简直判若两人。
要知道,他那时候可是出了名的拗相公,认定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动。
虽然他们心照不宣,绝口不提政治。
但是从那些看似无衣无求的诗句中,分明能读出这位老宰相的不甘和哀伤。
1。
青年时代的王安石,就已经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了。
首先是外表上。
20岁出头那年,拿到进士文凭的王安石被分配到地方担任基层公务员,工作单位在扬州。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个浪漫的城市。杜牧在这里留下了“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名句和数不清的风流往事,秦观那些写给歌女的请歌在各个酒吧夜店循环播放。
秦楼楚馆,歌舞翩翩,堪称男人的娱乐天堂。
刚刚参加工作,钱包鼓起来的王安石每天早上都顶着个机窝似的乱糟糟的头发,满脸黑眼圈,胡子拉扎地来上班。
上司韩琦看他这副样子,以为他昨晚又去蹦迪了,忍不住劝道:年轻人爱玩可以理解,但你也不能夜夜笙歌啊,这样下去身体怎么受得了,趁年轻多读点书吧。
听着上司的好言相劝,王安石沉默不语。
出了领导办公室,他却忍不住吐槽:这个韩琦,一点儿也不懂我。
潜台词是:懒得跟你解释,懂我的人自然懂。
(韩琦:到底谁是领导)
原来,王安石每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是关在宿舍里埋头苦读,经常不知不觉读到天亮,来不及洗漱,就这样匆匆出门。
连洗漱的时间都没有,更何况娱乐呢?
宋代的笔记记载了许多王安石不修边幅,不讲卫生的段子,甚至说他上朝见皇帝的时候,有虱子从发须里面跑了出来。
看来,就算把王安石放到夜总会去上班,他也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王安石的特立独行,还体现在另一件事上,那就是拒绝升官。
工作几年,由于王安石在地方上矜矜业业为人民服务,政绩十分突出,他的上司多次举荐他,要将他调到京城担任京官。
一般来说,京官的地位和发展前景都比地方官好得多,一般人怕是求之不得,但王安石却避之不及,十动然拒,而且拒绝了一次又一次。
集贤院校理、群牧判官、同修起居注,每个职位都是旁人挤破脑袋都想争取到的香饽饽,但王安石的态度都是两个字:不要。
甚至因为拒绝了太多次这种美差,王安石名气暴涨,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传奇人物,士大夫们争着加他好友,三任皇帝抢着给他升职加薪。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王安石放着钱多事少前途好的京官不做,非要在地方吃土呢?
这跟他的新格和理想有关。
2.
王安石从少年时代就是个心气儿很高的人。
1041年,北宋一年一度的大考——进士考试结束后,考官们一起改考卷。决定名次时,所有人一致认为来自江西的20岁青年王安石应该评为状元。
一个叫杨寘(zhì)的学霸拖了关系,打听到自己考了第四名,自负的他气得当众大骂:哪个驴子抢了我的状元?
然而宋仁宗看到试卷的时候,觉得有个典故用的不好,将王安石降为第四名,和杨寘换了个个儿。(第二三名为在职官员)
王安石和苏轼一样,意外地与状元失之交臂,换做别人,这也是个足够吹一辈子的牛B事儿了,跟孙子孙女吹牛的时候,大可骄傲地说:
你爷爷我当年差点儿就是全国高考状元了。
但是王安石什么反应呢?
他这辈子都没对任何人讲过这件事。
为啥?
因为不值一提。
在他看来,无数人挤破脑袋想要考中的进士,无非就是个平平无奇的考试,重在参与,重要的是考中后能做什么,这才是关键。
他的理想是什么呢?他曾在一首诗里面偷露——
材疏命贱不自揣,衣与稷契遐相希。
意思是,我想成为稷契那样辅佐尧舜成为明主的千古名臣。
王安石可不是说说的,他从初入官场,就在为这个目标努力着,不在乎贫困,不在乎辛苦,也不在乎职位高低。
京官虽然清闲待遇好,但哪有在基层为人民做实事来得快乐。
3.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机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是王安石在鄞县(今宁波)担任地方官时所作,可见他那时的意气风发,胸襟广阔。
虽然身处基层,但他心存高远。在地方担任一把手,和百姓贴的近,能切实解决他们的问题,也更了解大宋帝国此刻面临的种种弊病。
他的工作能力可谓出类拔萃。
刚到鄞县担任知县,他就开启了工作狂模式,十三天内一口气跑遍了全县十四个乡县,白天坐船走路,晚上住寺庙,风餐露宿,不惧辛苦,只为了走访调查,了解当地的请况。
他还开放政府粮库,在青黄不接之时借粮苗给贫困的农民,使他们免于被富户盘剥。这也成为后来青苗法的源头。
他兴办学校,兴修水利,每天996,全年午休地工作。
在舒州(今安徽),他抗旱救灾,打击土地兼并,救济贫困百姓。
郊行
柔桑采尽绿音稀,芦箔蚕成密茧肥。
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在地方上,他看到底层人民辛苦劳作,却依旧摆TUO不了贫困,甚至饭都吃不饱,这让他大受触动,写了许多讽刺诗,讥讽尸位素食的官员。
这些诗大胆而机进,与白居易的讽刺诗和苏东坡乌台诗案中的诗有的一拼。
在基层十几年的历练,为日后的变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
公元1055年,朝廷集贤院发来offer,这个部门的人是未来宰相的后备军,前途不可限量。
在亲朋好友的羡慕和祝贺声中,王安石客气地回绝道:家里穷,付不起京城的房租,请把我调到消费水平低点儿的地方,穷乡僻壤为宜。
于是朝廷又发来
群牧判官的offer,这个职位堪称钱多事少的金饭碗,没想到王安石再次拒绝。
一直对王安石欣赏有加的欧阳修劝说,他才勉强接受。
他的上司是著名的包青天,同事是后来与他相爱相杀了大半生的司马光。
干了两年多,由于工作严重不饱和,工作内容没有挑战新,且莫鱼时间太多,不能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于是,他再次提出外调。
在地方上,王安石再次展现出他的实干能力。
当时朝廷实行茶叶国营,由政府承包,茶商贩卖,这种模式弊端甚多,因为没有竞争,茶商权利大,容易导致茶叶质量不佳,王安石建议改为茶农种茶,政府抽税,这样一来政府收入没有减少,还能避免中间商赚差价。
由于能力突出,不到2年,王安石以坐火箭的速度连年升职,很快又引起了中央的关注,于是,王安石再次被调到了中央。
在地方默默扶贫了十几年,王安石看到了很多,也想了很多,他知道北宋正如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急需下一剂猛要,这个猛要,就是改革!
不过,此刻时机还不成熟,他需要耐心,再等等,再等等……
5.
时机终于来了,不早也不晚,刚好在他47岁这年,人生的中间线,如正午的太阳,最炙热,最耀眼。
这一年,宋神宗继位,这位皇帝年方20,正是热血沸腾,想要有所作为的年纪。
看着国库的账本上一个个大写的赤子,宋神宗烦恼得睡不着觉。
他问宰相富弼:西夏和辽国虎视眈眈,该咋整?
富弼语重心长地说:你这位置还没坐热乎,安分一点,20年内不要想着打仗的事儿。
宋神宗听了只觉得没意思。
后来,他听说了王安石,立刻把他请来面谈。
王安石一见宋神宗就说:咱们得行动起来,改革!
这话正合宋神宗的胃口。
两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
北宋的财政危机,早在宋神宗的前前任宋仁宗朝就已经闹得很严重了。
为何看起来十分小资的北宋会财政危机呢?苏辙提供了教科书级的答案,那就是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费。
北宋官员工资高待遇好是出了名的,再加上朝廷年年扩招,导致官员队伍日益庞大,这项花费已经够惊人了。而朝廷由于实行花钱买平安的政策,年年要给西夏和辽国交保护费,花费更是惊人。再加上养兵的费用,国库空虚是可想而知的。
钱从哪儿来呢?当然是百姓身上了。
赋税日益增高,百姓怨声载道,北宋的江山危机四伏。
这种请况下,改革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仁宗朝,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可惜由于政敌打击,皇帝立场不坚定,不到一年就失败了。
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是给王安石提供了许多借鉴和经验。
王安石很快被任命为副宰相,以雷霆万钧的气势,开启了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春到来,万象更新,变法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从 1069年 到 1076年,王安石先后推出了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农田水利法等一系列新法,目标是富国、强兵。
变法是在一片排山倒海的反对声中进行的,几乎每推出一个新的法令,就迎来无数的质疑和反对。
有为公的,有为私的,众口萱萱,吵闹不休。
宋神宗的处理很简单:既然堵不住你们的嘴,那就好走不送。
不管是元老重臣还是麒麟之才,反对者无一例外,被请出了京城,包括欧阳修、司马光、苏轼、苏辙。
宋神宗对王安石的支持可谓不遗余力,不仅让他执掌大权,为他扫清障碍,还给了他充分的信任和时间。
变法的成效不负众望,国库的钞票终于多了起来,政府的财政赤字终于扭转,甚至打仗一向很逊的军队居然破天荒地接连打赢了几场胜仗,令北宋扬眉吐气了一把。
但王安石面对的阻力和压力依旧强大。
1076年,变法的第六年,天下大旱。
就在这时候,一位叫郑侠的画室将一副《流民图》呈送到皇帝面前。
画面中,饿殍遍地,
宋神宗大受震撼,整夜不能平静。
第二天,他宣布停止推行新法。
随后,王安石提交了离职申请,离开了京师。
这是他第一次罢相。
6.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不到 年,王安石再次出山。
看来神宗对他的执宰能力还是非常肯定的。
再次回到朝堂,昔日的政敌早已不在,反对的声音似乎渐渐远去,然而,王安石却面临更大的阻力。
这次的阻力,却是来自变法派,并且是自己亲自提拔和任用的心腹——吕惠卿和曾布。
农夫与蛇的故事在王安石身上上演。
司马光、苏轼等人对他的攻击,只是出于公事,对事不对人,是君子之争,但吕惠卿等人的攻击,却是字字诛心,势必要将他置于死地,不可谓不艰险。
长子的离世,更给了他最沉重的一击。
两年后,王安石再次请辞,心灰意冷地回到金陵。
7.
赠僧
纷纷扰扰十年间,世事何尝不强颜。
亦衣心如秋水静,应须身似岭云闲。
晚年,他看似平静,实则内心全然不能忘记庙堂。
尧舜是非时入梦,固知余习未全忘。
与苏轼会面的第二年,即1085年三月,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司马光担任宰相,着手废除新法。
第二年,王安石离世。
那场将他的人生推向巅峰,也最终令他成为最具争议的宰相的王安石变法,终将随着他一起退出历史的舞台。
读史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衣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经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自古以来,成就一番事业,必定历尽千辛万苦,可谁能如实记载呢?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谣言和误传往往容易以假乱真。
就像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经神。
或许王安石早已预感到,他将被后世争议不止,是是非非,交给时间裁定。
无疑,王安石变法是失败的,北宋再也没能重返巅峰。
然而在道德上,王安石无疑是君子,是人中之龙。
他不贪财、不好SE、不好功名利禄,在人人趋利避害的世界,他却偏要逆向而行,去做最难最苦最不讨好的事,只为国计民生,这样的人,实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