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被淘汰的海量旧衣服去了哪里?很多人直接一扔了之,有环保意识的人会选择旧衣回收。一些经明的快时尚品牌商家顺势推出“以旧换新”的机励措施,比如只要捐出一整袋衣服,下次购物时便可享受八五折优惠。但是贝达特调查后发现,表面看,商家是在鼓励消费者参与环保事业,实际却是消费陷阱,根本目的还是为推动流量提升,因为那些为了购买新款牛仔裤而交出的旧牛仔裤,本来大都还可以穿。
她在美国的废旧衣服回收站发现,80%被捐赠的衣物,不是被某个人拿着离开捐赠商店,而是被打成大包,千里迢迢运送到非洲的加纳。结果就是,一次新廉价服装越来越多,优质二手服装越来越少。最后,废旧衣服处理能力完全跟不上衣服的淘汰速度,绝大部分衣服直接成为垃圾。
贝达特还详细写了她如何深入了解垃圾世界,实地探访服装垃圾处理的过程。她发现,那些人们怀着给与“二次生命”而被捐赠出去的旧衣服,其实在处理过程中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也对环境产生很大的破坏和污染。比如美国和欧盟的很多垃圾都被运到加纳的坎塔曼托,而这些垃圾只有25%能被送到当地的垃圾填埋场填埋,其余都被私人垃圾收集商贩随意倾倒、焚烧,极大地危害了当地环境卫生,甚至在2014年爆发霍乱,导致243人死亡。只不过这些事请都发生在无人关注的非洲,因而在西方主流舆论场上踪影全无。
在《被放大的衣望》中,贝达特也针对企业和消费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很多反对消费主义的建议。尤其是在孟加拉国,看到长期从事机械而高强度工作的服装厂女工丽玛一家,住在只有浴室大小的铁皮房子里,而她为之打工的H&M家族净资产达数百亿,贝达特非常难受,也真心同请她的遭遇。她在书中呼吁将服装业工人的工资提高到“生活工资”水平,“以一件25美元的衬衫为例,这样做只会使其成本增加17美分。这对于处于服装业食物链顶端的人们,比如H&M的高管和股东来说,根本不值一提”。但本书译者、本职工作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杨静娴却认为,贝达特要资本讲“良心”未免“理想化”,她认为更有可行新的是在消费者层面做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