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指出,产业化意味着全面的市场化,要求产业达到一定的规模。
但单打独斗、不成规模,始终是黎锦做大做强的一个障碍。
锦绣织贝总经理滕若镔介绍,目前公司批量生产织锦,仍由合作社来完成。
陈孟丽的布黎布舍现有28名员工,其中三分之二是织娘。除了自家织娘制作产品,也采取“工厂+合作社”的生产模式。
不难发现,合作社是我省黎锦及其文创产业里的重要一环。
记者走访了黎锦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香兰和东方市市级传承人白玲组织的合作社,员工分别为60人、24人,均为织娘,业务主要靠接单生产。
省旅文厅提供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初,我省产销一体的黎锦合作社增至40家,进行黎锦生产的企业超过10家。但从规模上看,无论是企业还是合作社普遍都不大,过百人规模的团队并不多见。特别是合作社,更偏向于手工作坊。
这样的现状,对黎锦的产业化造成影响。张引所指出的“同质化过高”,其背后反映的正是设计力量的薄弱。“由于公司规模小、资金不足,大家难以推动设计产业化,高端设计师也相对匮乏。”张引表示。
在生产环节,滕若镔也向记者道出了一些“尴尬”:“我们把黎锦交给海南的黎锦合作社的织娘们来完成。对于批量生产的部分,我们则与省外的制衣工厂合作。以服饰类为例,省外工厂规模大,成本也低。”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设计、生产等产业链上关键环节的薄弱和缺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黎锦的产业化发展。
破
线上线下发力
拓宽销售渠道
“有新的订单。”随着手机传出的提醒声,陈孟丽点开抖音平台,赶忙处理起来。除了自己进行线上销售黎锦文创产品外,她还将产品送去五指山市旅文局开设的电商服务中心,请他们帮助代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