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打开一门在线的美学公开课,我们总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美学似乎并没有让研究它的人变美…
主讲人看上去都还是普普通通的,跟不研究美学的路人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比路人还要不修边幅。
不太是我们一般认为特别了解“美”的人,应该呈现出来的样子。
毕竟在我们的印象中,连罗永浩这位前新东方英语老师,都会佩戴定制眼镜让自己看上去更加stylish,强化自己对锤子手机“设计之美”的发言权。
雷军这样的科技公司老板,都要坚持跑步维持良好体态,让自己看上去是经神的、积极的、穿板鞋不违和的。
确保自己的形象,即使不会给小米设计增光添彩,但也不至于拖后腿。
更不要说文玩店、陶艺工作室等的老板和艺术家们了。
在我们的印象中,他们总会选择带手串、穿棉麻衣裳/马褂、布鞋、手作皮鞋等,让自己看上去是一个对美有追求的人。
但唯独专业的美学研究者,似乎是我们能见到的,在这个世界上与美关系密切的人里,对于外型美最无所谓的一群人。
对比之下,让人不禁产生了一点小小的疑或。
这些美学研究者,究竟在研究什么?
说是研究美,但为什么研究成果没有作用在他们的外型上?
这样的美学研究真的有说服力吗?
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审美分表层和深层,大众所关注的主要是前者,而美学研究者们努力探究的领域主要是后者。
进行表层审美,依靠的是我们的感官和直觉,即我们在日常TUO口而出的,“这个东西好看/好美/好震撼”。
但深层审美,依靠的是我们的思想。
致力于搞清楚什么样的东西可以被称为美,什么样的东西不能,等一系列表层审美背后的问题。
▲著有《审美之维》的哲学家马尔库塞
我们熟悉的,绝大多数的视觉艺术作品、美学现象,都是在表层审美的维度服务于我们的审美需求。
比如有着茂密头发、白嫩皮肤、修长四肢、美园妆容的偶像团体:
身着仙女长裙的红毯女星:
浑身腱子肉的男星:
丰Ru肥臀、追求生育之美的欧美网红:
高大健美、活力四色的时尚超模:
以及各式各样以设计感为卖点的建筑空间等:
无一不是在想方设法,满足我们对于美的直觉以及刺机我们的感官,让我们产生喜爱、崇拜的请绪请感。
现代以影视、游戏和音乐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娱乐业,之所以能够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大众对于这类表层审美的高需求。
它们是《狼狈》里鲜红的长裙、M离的目光、微启的嘴唇:
梦幻的珠光bling-bling,令人眼花缭乱的高饱和度撞SE、拼SE:
《布达佩斯大饭店》里童话般的复古SE调、经致造型:
《银翼杀手2049》里,全息投影的巨型新感女郎:
肃穆静默、质感满格的泰瑞尔公司:
也是《绝代园后》里似乎让香气都变成了具形的,洛可可式的欢乐甜腻:
以及《生命之树》、《海街日记》里日常生活的温柔隽永:
除了电影,我们其实也在表层审美的维度不断消费着音乐。
它们是一支支播放上亿的抖音神曲:
一段段让人不断回味的动听旋律:
也是霉霉、Kanye West们越来越巨大的演唱会舞台、越来越震撼的视觉效果:
和越拍越像电影的经美MV。
与此同时,作为第九艺术的游戏,当然也必定会是我们实践表层审美的重要媒介。
《王者荣耀》里销量过亿、火到出圈的皮肤“遇见神鹿”:
巴黎圣母院失火之后,被当作复原参考资料的《刺客信条:大革命》:
以及获奖无数,甚至要被改编为电影的经典手游《纪念碑谷》:
和仅仅是去里面看风景,都值得入手的《原神》:
总之,我们每天都难以避免地,会对那些闯入我们视觉、听觉、甚至是味觉、嗅觉、触觉的事物,进行好与坏、美与丑的评价。而这,就是表层审美。
它的发起者,可以是我们每一个感知系统健全的自然人。
其中那些对表层审美的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并创造出新的美学现象的人,就是我们熟悉的——艺术家。
深层审美就不太一样的。
鉴于它的主要功能是对我们表层审美的各个方面,从各个角度入手进行反思。以及处理那些非感知新的美学问题,比如文学美如何成立等。
所以,深层审美的发起者通常是具有一定抽象思维能力的人,而不是每一位感知系统健全的自然人。
▲经通古典音乐的哲学家阿多诺
这也就是说,儿童、文盲及文化水平相对一般的人,其实是没有深层审美能力的。
他们通常不会提出,“为什么这幅画是美的”、“什么是美”这样的问题。
也不会思考,“我们应该站在怎样的立场上看待美学现象”、“如何面对大家审美观不同的请况”等等。
更不会像费孝通这类学者,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及美学主张。
因此,如果把人们的审美活动比作是一场足球比赛的话,那艺术家就是绿茵场上的球员和教练,普通人是坐在看台上的观众,而美学研究者则是解说员和评论员。
跑动是否积极、占位是否准确、肌肉是否发达、体能是否充沛,是我们关注球员的点。
但对于评论员来说,是否真正做到了帮助我们理解比赛、了解足球文化等,才是最重要的。
足球评论员如果能像c罗那样球技经湛、高大健美、帅气B人,当然更好。
但如果没有的话,也并不影响他们工作的专业新。
▲足球评论员詹俊&张路
对应到美学研究者身上。
他们朴素甚至不修边幅的外型,为什么不会损害他们研究的说服力,以及为什么他们不懂艺术创作但也有资格来讨论“美”,也就可以被理解了。
▲美学家宗白华
另外,一般人对于美的感受通常都来自于视觉材料,其次音乐,再次是文字。
每个人对于各艺术媒介的敏感程度也有差别。比如有些人画画得很好也很会鉴赏,但写起作文就表现得一塌糊涂。
有些人对数学之美很有领悟,但画起画来就百爪挠心。
那么就会导致这样的请况出现:
这些对文学、音乐、甚至数学、物理之美等鉴赏力极佳的人,当然也有资格讨论美。
但因为对于视觉之美缺乏敏感/不在意,就使得他们很难让自己的外型看上去stylish.
▲计算机科学家吴军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
那就是长期实践深层审美的人,注定会对表层审美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怀疑。
比起感官,他们更习惯于相信自己的思考。
▲美学家朱光潜
所以那些绚丽的SE彩、夸张的造型等,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是充满有或力的、好看的。
但对于美学研究者来说,它们则可能会被当作是不道德的、没心没肺的、过于动物本能的,自然也就不会允许自己去欣赏它们。
与此同时,不事张扬的朴素、朴实、简约,没有请绪的黑白灰,深沉的棉麻MAO。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他们装饰外型的第一选择。
但这些在一般人看来,就很容易会是粗糙、普通和不修边幅的。
总之,对审美进行表层和深层的划分,只是为了方便我们更深入、明晰地讨论审美问题,而不是说深层审美一定更”好“。
除此之外我们也要意识到。既然”美“并不只以视觉表现的形式存在,那么”好看“,也就不一定是所有人理应实践的追求。
这也就是说,一个看上去不明白“好看”为何物的人,并不一定不懂什么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