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社
8月中旬,川中丘陵沟壑之间,热浪扑面。
行走在四川安岳县思贤镇清泉村,稻田深处传来一阵阵收割机的轰鸣声。一眨眼工夫,一大块稻田里的水稻便被收完。待收割机停在路边,村民们快速地围上去,用编织袋装好稻谷。
清泉村里的稻田多位于沟壑之间,玉带似的农村公路穿行其间。进入收秋以来,机器逐渐成了收割水稻的“主角”。
记者来到村民邓素英家的稻田里,七八名村民正在地里帮她一起收割水稻。他们扛起一袋袋稻谷,穿过一段小路,放到不远处的面包车上。
“请外人还得开工资,还是大家互相帮衬更划算。”邓素英说。
邓素英(右)和村民将收割机收好的稻谷装袋。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但帮法和以前不一样。邓素英回忆:“以前用镰刀割,帮一家怎么也得用两天的时间,现在人跟着机器走,一会儿就收完了。”儿女都在外地,在大伙儿的帮助下,她家当天收割3亩水稻只用了两个小时。
在稻田边,村民蒙高敏赞同地点了点头,擦话说,她还用过“打谷机”,一人弯腰用手不停地摇着把手,把手连着镶满铁丝的滚筒,另外几人把水稻一小捆一小捆地放在滚筒上“刷”。“有了收割机,最大的感觉就是没那么累了。”
“现在种地好方便,耕地、擦秧、收割都机械化了。”一名村民告诉记者,如今村里还有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旋耕机、擦秧机、收割机样样齐全,农忙时一个电话,机器就开到地里。
刘衍进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记者看到清泉村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衍进时,他正驾驶着收割机穿梭在一家村民的稻田里。
几年前,从部队退伍的刘衍进选择回家,和父亲刘凡强一起开农机。刘凡强是农机教员,2013年在他的带领下,村里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不忙时他还教外村村民开农机。
和往年相比,今年秋收遭遇高温天气。记者在稻田里行走,不一会儿汗水就浸偷了衣服。
这也是刘衍进最难熬的时候。他早上5点多就驾驶收割机出门,一直忙到深夜才收工,有几天甚至干到了凌晨。他和合作社的另一个农机手轮换着开收割机,没一会儿就要用MAO巾擦去脸上的汗水。
安岳县是粮食生产大县,2021年粮食播种面积215.4万亩,总产量74.5万吨,面积和产量均位列四川省第二位;2022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17万亩,其中玉米58.6万亩、水稻59万亩、大豆27.2万亩。
刘衍进说:“现在国家这么扶持农业,我们合作社肯定能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