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带过的三个徒弟都转行了
78岁老师傅独守乡村理发店
现在少见的修面,老顾客最爱
空闲时,拉会儿二胡
老陈为客人修面
一把历经半个多世纪风云的剃刀,在78岁的陈红林手中,行云流水,干净利落。
理发店在杭州临安区新溪桥边,陈红林独自一人守店已有数十载。店里,一把老式铁质理发椅锈迹斑斑,也没有高档的洗发水和护发素。但来这里的顾客并不介意它的老旧,因为,在这里能体验到传统的剃头和修面手艺。
陈红林曾带过3个徒弟,但后来都转行了,用老陈的话说,“年轻人守不住寂寞”。如果能再找个徒弟,他手上的修面手艺就有接班人了。
剃刀在脸部行云流水
每刀角度力度都不同
临安区锦城街道横街村,建成200余年的新溪桥卧在南苕溪上,溪水从古桥下缓缓流过,诉说着光音的故事。
和古桥一起守着时光的,还有陈红林的理发店——新溪桥头一间不起眼的白SE小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老陈花250元向大队买下了桥头的氨水池,盖了这座35平方米的小屋。
理发店没有店名,大家都叫它“桥头小店”。老陈20岁时拜师学艺。握剃刀的姿势,下剃刀的力度,老陈学成后,又在家练了整整三年,免费给亲戚理发修面。
这一干就是50多年。在老陈手中,老顾客的满头青丝变成了苍苍白发。
前天下午,老陈和记者聊着往事时,64岁的顾客王海军走进店里。老陈起身,两人相视一笑。
来这里的都是十几年、几十年的老客,每个人的理发修面需求老陈都记在心里,无需多言。
刀过之处,干净利落。王海军莫了一圈光滑的面部,“还是你的老手艺好啊!”78岁的老陈不输年轻时,依然手腕灵活,拿刀轻稳。
闲谈中得知,王海军的儿子也是理发师,但不会修面,所以他认准了老陈。
曾收过三个徒弟
现如今都已转行
71岁的马成海走进店里,见老陈在忙,便坐在门口靠墙的长条木椅上等。这两把长条椅还是多年前村里集体看电影的椅子,忙的时候,长条椅上坐满人,周围三个村的人都喜欢来这儿,其中不少人的满月头还是老陈剃的。
看着老陈独自忙碌的身影,马成海笑道:“你再不带个徒弟帮帮你,这门老手艺就可惜喽!”老陈听了,摇了摇头。
其实,老陈收过三个徒弟,其中一个是他儿子。传授手艺的同时,他立下几个规矩,比如,剃头修面前不准喝酒,刀锋尖利容不得半点马虎。
可惜,两个徒弟几年后便离开了,后来都转行了。老陈的儿子在镇上开了家理发店,干了8年,最终还是转行了。老陈叹了口气,“现在的年轻人都用电动剃须刀,修面这门手艺赚不到钱,没人愿意学了。”
的确,如今留恋老陈手艺的大多是老年人。在老陈这里剃一个头只要20元左右,修面根据难易程度,收5-7元。
后来,老陈没再收过徒弟,独自一人守着这家店。
老陈说,等到有一天自己拿不稳剃刀,就不做了。他的言语间偷着一丝惋惜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