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荆门日报
催婚催不来幸福,不如多些换位思考
本报评论员 陈琳
近日,内蒙古一段女生过年被催婚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视频中,女生和亲戚坐在一起聊天,几位亲戚疯狂劝女生赶快找对象,女生听后怒怼催婚亲戚。最后,女生妈妈及时出面解围,表示尊重女儿的想法。
“每逢佳节被催婚”,这个春节也不例外。且看频频曝出的催婚题材新闻:杭州萧山一小伙论坛上晒出40多个相亲对象,河南商丘一女子因拒绝相亲被亲戚围着做思想工作,四川内江一名33岁的单身舅舅被6个外甥催婚,大量90后为了逃避催婚选择外出旅行等,不一而足。像该女生这样回怼催婚亲戚反获妈妈支持的请况,实属少有,也因此羡煞众网友。
催婚已成为一种全民现象,近些年,关于催婚的讨论更从私人空间走向公共领域,成为困扰在单身子女与家长之间的社会症候。家长们为什么要催呢?当你的年龄一年年变大之时,他们也在一天天地变老,眼看着能够照顾你的时间越来越少,希望找一个能够陪伴你、为你端茶送水的人,他们才会安心。“催”的实质是一种焦虑,是出于关爱。
为人子女,要体谅父母的一番苦心,不能因此责怪父母唠叨、拒绝与父母交流,甚至各种唱反调。催婚有着复杂的成因,本质上是两代人婚恋观与价值观的差异。家长也应看到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与其一味地催催催,不如多些换位思考,多多了解孩子的婚恋观。
儿女成婚是父母的心愿,也是亲友的期盼。在父母眼里,结婚是人生路上的打卡任务,是儿女幸福生活的起航,也意味着自己的养育责任告一段落。他们大多停留在“按时成长”的传统思维中,而忽视了儿女日渐觉醒的个人意识和对婚姻的独立态度;而在儿女眼中,婚姻不是必需的,不愿为传统价值观所束缚,不愿自己的婚姻大事被他人左右。不结婚意味着拥有自由,可以无牵无绊地享受当下,可以延缓面对婚后生活的压力,他们更多关注生活本身的质量。
事实上,现代婚姻早已不是农业社会的搭伙过日子以抵御风险,或聚焦于赡养父母、生儿育女等家庭功能,而是基于兴趣爱好、人品三观、新格外貌等全方位考量,期待相互陪伴、彼此成就,朝着更多元的方向发展。个中矛盾如何化解?与其无奈地催与被催,不如彼此袒露心声。
幸福不在早晚,催婚催不来幸福,过度催婚只会加剧两代人相处的不快。“儿孙自有儿孙福”,家长不妨去聆听子女的真实想法,让他们自主选择想要的生活,而不是以“为你好”为由来绑架子女。对于一些年轻人晚婚、不婚等懒婚现象,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他们缺乏责任心、追求享乐,甚至污名化为心理不健全,而应具体请况具体分析,帮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作为子女,也应理新看待父母的催婚,从中去发现、感受父母隐晦的爱的表达。同时,认真工作、好好生活,用自己积极的生活态度让父母放心自己有拥有幸福的能力。对于长辈的话,到底听不听、怎么听,还需结合自己的人生轨迹作出合理选择,婚姻缔结的主动权仍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