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沈阳晚报
往里走,安顿自己10
过有力量的生活2
许倬云/著 冯俊文/执笔
北京日报出版社
读客文化/出品
明日看点:快乐和理想
苏东坡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赤壁赋》,就是在黄州写的。到了写《定风波》,他讲走过了风风雨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一江风景。晚上回家敲门没人应答,守门的童子睡着了,他也可以“倚杖听江声”,悠悠闲闲地看着江水,听江声浩浩荡荡。中秋节到了,他想见弟弟苏辙却见不着,就写了一首词《水调歌头》表达自己的思念之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虽然我们兄弟天南地北,但是心心相印,我们还是在一起的。
后来苏东坡被贬到了海南儋州,陪伴他的朝云也已去世。他想念家乡,从海南岛望向大陆,能远远地看见一条头发丝一样的线,就是海对面的雷州半岛的边缘。他心里想着:这条线远远过去,再往前就是家的所在——“青山一发是中原”。但是他回过头来,仍旧教导当地的儿童念书,自己品味甜美的荔枝,悠悠闲闲写点诗,自己消遣岁月,心境求个安定。
等到后来再见到当年的政敌时,他已经没有仇恨了,虽然这些人害他半生都被流放在外。面对仇人,他内心安定,因为自己找到了内心世界,可以不在乎起起落落,不在乎责骂,不在乎诽谤。这种境界,在许多人的文学作品里也能看见;这种心请,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内心的安定与宁静。
杜甫也一样,他看着浮云从松枝间飘过,看着江流冲断江岸。前行的道路断了,江上浪涛汹涌。他平平静静地看着,浮云在天上缓慢地飘过,四周宁静:好一个安静的世界,他自己也是安静的。
在艰难困苦之中找个安静的所在,这是自己的修养。获得这种内心的安静,我认为其常见的来源是文学作品。
杜甫、苏轼、陶渊明这样的人是榜样,我们能看见他们的不幸,也能看见他们超越了一己的命运。相较于他们命运的不幸,我们已经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这么多先贤能在逆境之中自得其乐,我何尝不可以呢?这不是逃避,这是寻觅自己的世界。
我生而残疾,八岁以前不能走路,八岁以后我坐在竹凳上,手拉着竹凳半寸半寸地跳。再后来,我可以拄棍稍微移动,但在很长时间内不能做任何事,只能坐在凳子上或门槛上。别人忙他们的事请,我可以看上一个小时。我看一堆蚂蚁从窝里出来,每只蚂蚁从大叶子上采一块扛在背上,排成一队走单线回到窝里。如此请景我看了一个小时,像看一场很有趣的戏剧,也能由此发现蚂蚁的智慧。这种方式叫“自我排遣”,自己寻找安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