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张家口日报
本报记者 王晓娜
“妈,爸爸回来了,我们吃饭啦!”2月3日晚,武平下班后一进家门,儿子晓楠冲着在厨房忙碌的妈妈喊道。看着儿子乐呵呵的模样,武平倍感欣慰。这一幕,在别人家可能常见不过,但对于武平夫妇来说,却弥足珍贵。
武平的儿子是在路边捡来的。21年前,晓楠还在襁褓里,小小的婴儿,睁着双眼四处张望,最后视线在武平身上定格,好像能看清武平一样。经过一番寻找,发现孩子为弃婴,武平夫妇商量后收养了这个出生不到一个月的婴儿,为孩子上了户口,取名晓楠。
“人和人之间的缘分,真的很奇妙。就好像我们和这孩子第一次见时,他看着我,我看着他,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说实话,我从内心就有种他会和我成为一家人的想法。”孩子今年已经21岁,每每回忆起当年的请景,武平依旧感慨。
孩子的到来,为武平一家带来了欢乐。然而,好景不长,仅仅过去四个月后,晓楠因高烧不退住进了北京天坛医院。经检查,医生发现晓楠的大脑发育有问题,孩子可能将来无法行动、无法开口说话,甚至寿命活不到18岁。这犹如晴天霹雳一般,武平夫妇僵在原地。亲朋好友为此劝说将孩子送到福利院,但看着怀中可爱的宝宝,他们实在舍不得。“一眼结缘,我捡回来他就不会放弃。虽然我们没有生他,但我们养他,他就是我们的孩子,砸锅卖铁也要给他看病。”武平说,尽管有人不理解,但他们不予理会。
为了给晓楠治病,武平夫妇放下工作,拿着全家的积蓄和亲朋好友筹借的18万元开始四处求医。济南、西安、北京……哪里有好医生就去哪里,武平在当地打零工挣钱,妻子全天在医院照顾孩子。转眼,7年过去了,晓楠还是不会走路,积蓄都花光了,还欠下5万多的债,但武平夫妇仍在坚持。在外治疗多年后,武平夫妇回到了张北县居住。武平成为了张北县云计算产业园的一名工人,妻子陪着晓楠上特殊教育学校、复健。他们每天带他锻炼,教他说话、认字……功夫不负有心人,晓楠创造了奇迹。如今,他已经21岁,生活可以自理,能自己走路,能开口说简单的句子,歪歪扭扭写下自己的名字,可以使用手机和电脑。这样的状态,武平夫妇十分满意。
不是骨肉胜似骨肉。在武平家中,善良超越了亲请。他们夫妇二人用行动诠释了父爱、母爱的伟大。现在,武平最大的愿望,就是他们的身体能够健健康康,尽量让晓楠少受苦。而且,夫妇二人在有意训练晓楠的生活技能,帮着洗菜做家务,自己的内衣裤自己洗,哪怕他洗不干净,妈妈接着洗,也要让他自己动手。让他接受教育,参加活动,因为武平夫妇深深知道,他们不可能陪晓楠一辈子,他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有一天父母老去,他也要幸福的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