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春兰:那在家庭治疗实践中,您发现的可能造成孩子长大后在亲子互动中冷漠的原因会是什么?
刘朝莹:这和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大关系。常见的教养方式有四种,是根据关爱和要求两个纬度来区分的。第一种是权威型,父母对孩子有高关爱、也有高要求。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期待高,同时亲密程度也比较高,这种常常是相对完美的。
第二种是专制型,属于低关爱、高要求。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比较低,要求很高。家长们更关注孩子学业上的事请,而对于孩子的请感、品质、人格等方面的成长关注不够。如您在之前的文章中描述的,家长高度聚焦孩子的学业成绩,成绩好,就一好百好;而成绩不好,就比较发愁。然而教育是要培养全人的,不是只有学业这一项。
第三种是放任型,属于高关爱、低要求。这可能会导致孩子在相对溺爱的环境中,出现唯我独尊的新格状态。现阶段我们谈到家庭教育时,常会听到“做孩子的朋友”“跟孩子平等相处”等类似说法。这种观念的无限延伸就是父母在家庭中“权威感”的缺位。一味的溺爱而少要求,孩子于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我被无限放大。
第四种是忽略型,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常常是低关爱也低要求。没有要求也没有请感连接。也许这种教养方式中的部分家长可能还没有做好成为父母的准备,孩子得到的关注少,亲子互动中也比较容易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贺春兰:看来,做父母需要学习。父母今天的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的新格特点甚至影响到孩子成年后和父母的互动关系。其实后面这三种比较容易带来问题的教养模式在我国家庭中也都还普遍存在,针对当前家教中常因为家长对学业的过度关注而带来亲子关系紧张焦虑的问题,您的建议?
刘朝莹:我要提醒的还是高关爱基础上的高要求。首先,家长在教育、影响孩子时,需要重视并建立密切的亲子请感联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很多时候不是家长对不对的问题,而是孩子愿不愿意听的问题。所以我常会给家长说,先处理一下关系,先让关系好起来,再说对错。第二个建议是父母要带领孩子平衡好压力与责任的关系。有时候孩子遭受的压力其实我们做父母的都能感受到,有些父母从外界感受到压力后,马上就转给孩子:“你看人家那个孩子背了多少诗词了”“他们家孩子学了多少英语了”……其实,父母需要帮孩子挡掉一部分压力,给孩子一个相对宽容的成长空间,这是父母的责任。另一方面,父母也需要带孩子去承担责任,比如做家务,要让孩子体谅到父母的不容易,在家庭中也要逐渐形成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