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家六口在闽北山区过着朴实悠然的生活,直到我8岁那年,11岁的哥哥突然和我们分开了。
不是因为别的,只因为家里困难,父母决定把哥哥送回平潭湖东村,到爷爷乃乃身边读书。我们一家人在老家待了一天后,父母就偷偷带着姐姐、我和妹妹离开。哥哥这才意识到自己被“丢”在老家,从后门哭着狂追我们,被爷爷紧紧拉住。就这样,我和哥哥分开了,一分就是六年光景。
我在懵懂的年纪对哥哥最深的印象,就是离别哭泣那一幕。后来才知,那些年,远在平潭乡下的哥哥因为想念我们,常常躲在被子里伤心流泪,却也舍不得让爷爷乃乃看到难过。那是才11岁的哥哥,多少同龄的孩子还在父母怀抱里娇惯着啊。
窘境逆袭 “学霸”哥哥教我走好求学路
分开的那几年,关于哥哥的点点滴滴,我都是从他给爸妈写的信里知晓的。平潭老家的生活条件比闽北更艰苦,哥哥每天早晨天没亮就要起床烧水做饭,给身体不好的爷爷乃乃盛好饭再去上学。农忙季节,他成了主要劳动力,耙草、挑水、耕地;闲暇之余,他还要走好几里路,给家里添置生活日用品。一定程度上来说,他是替父母尽照顾爷爷乃乃的义务。
吃苦、懂事、勤奋……这是父母经常在我们面前对哥哥的夸赞。哥哥牢记父母说的“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在繁重的农活之余努力汲取知识的力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争气地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平潭县第一中学。
潘东升大学和高中的毕业照。潘东曦供图
这段分离的时光,我们只能“见字如面”,我特别好奇哥哥变成什么样了。
终于在他上高一时,我们全家回到了平潭,我见到了那个朝思暮想却又陌生的面孔。
我不解地问:“哥哥,你怎么瘦瘦小小的?”
“是啊,哥哥就这么高。”他有些尴尬地笑了。
殊不知,平潭老家主要以地瓜稀饭果腹,哥哥长期营养不良,身材瘦小。但这样弱小的身子,却在漏雨的老屋里,借着微弱的煤油灯发愤图强,斑驳的旧墙上,贴满了哥哥的各式奖状。
“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改变现状。”“现在吃的苦都不算什么,坚定好自己的目标,一直往前走就行。”我回到平潭念书后,哥哥时常跟我说,要正确对待苦难的生活,直面求学的艰辛。
哥哥说,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只要还有明天,今天就永远是起跑线。
潘东升生前工作照。潘东曦供图
春风化雨 “暖心”哥哥领我筑起成才路
两年后,哥哥考入福州大学,我们兄弟俩又开始了书信往来的日子。
上世纪80年代,喇叭裤、收音机风靡大陆。他在书信中告诉我:“我看到别人用生活费去追潮流,我并不认可。我觉得想要丰富自己,就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涵养,外在的东西不是太重要。”
潘东升生前使用的公文包。潘东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