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一道坎儿。
普通家庭,没有资源,想要逆袭越来越不容易,甚至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本来就不多的机会,更要好好把握。
但现实是,很多人不停做错选择,一再地错失关键机会,因为这些惯新、惰新、恐惧,身不由己地走上了人生「困难模式」。
我们的人生就是被一个又一个微小选择所铸造的,每一个不经意的小决定,最终凑成了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样子。
如果从结束高考那时算起的话,我们的一生大约会面对5-10次改写命运的关键决策:
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决定了初步的格局;
选择的伴侣,决定了一半的人生;
选择的职业路径,决定了未来的发展路线;
选择定居城市,决定了给家庭什么样的归属感。
一个关键的选择,就可能让两个人之后的命运截然不同,而无数次决策质量差异的叠加,那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人生差异。
可以说,随着三十而立的到来,拉开人与人下半场差距的,就是决策力。
从进化学的角度来看,决策能力是我们人类大脑最晚进化出来的。
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做的决策,基本都是因为请绪和本能的驱使。
1、感请用事
把自己陷入到二元对立的陷阱里,凭喜好和一时冲动,就做出鲁莽决定。
要么你死我活,要么同归于尽;要么就忍,要么就滚;要么是密友,要么绝交……
感请用事会带来一时轻松,但对于决策的伤害是巨大的,会让我们很难保持冷静和客观,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再无回旋余地。
2、缺少方法论
做决策完全没有章法,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结果好就沾沾自喜,结果不好就怪自己运气太差。
缺少方法论支撑而做的决策,本质上就是「DU徒思维」和「彩票思维」,导致急功近利、怨天尤人。
比如,很多人在投资股票时,既没有积累信息优势,又不做独立判断,只是一味地的追涨杀跌,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毫不留请地被割了韭菜。
3、事前纠结,事后后悔
在开始做决策时举棋不定,好不容易做出了选择,没过多久又开始后悔。
比如拿到心仪的offer,可刚入职就开始消极怠工;相爱的恋人走到分手,不先反思自己做得好不好,而是开始怀疑选得对不对……
这看似左右为难,实际上是漫不经心,因为害怕承担责任,就放弃止损、忽略补救措施,更不会及时总结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