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农业科技报
在北京市平谷区峪口镇南营村农业中关村核心区南侧,有一排种植大棚。这里的大棚和其他大棚有些不一样,5个大棚只用3个农工,农活儿基本靠“自理”。大棚像“长”了大脑,自知冷暖自行调节“风口”;像“长”了耳朵,“听”到指令立即卷合被子卷帘来控温;像“长”了手,水肥自动调和为农作物补“身骨”。这里便是平谷区45家“博士农场”之一,主要产出大名鼎鼎的红颜草莓。
1月10日上午10点多,记者走进种植大棚,草莓的香气扑鼻而来。抬眼望去,一排排东西走向的基质袋十分规整,一只只小蜜蜂“嗡嗡飞舞”忙着授粉。翠绿的叶子中间,一簇簇草莓点缀其中,样子鲜嫩有人。
大棚里,最让记者新奇的,还要数这里满满的科技感。朱玉帛是中国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中心科研团队成员之一,也是“设施农业智慧云服务系统产业化博士农场”项目运营负责人。他指着一台“身上”接满不同管道的银白SE机器介绍说,“这是我们农场水肥智能调控系统,什么时候需浇水、施肥,只需技术员提前设置好灌溉程序,地下预埋的管道便会自动输送水肥。”记者看到,黑SE塑料膜下面,隔几厘米便有“微型喷头”。朱玉帛继续介绍,“喷头工作时,水肥会像‘花洒’一样流出来,工作效率很高。”
虽然室外的温度已到了零下,但大棚内悬挂着的温度计显示这里有十七八摄氏度。大棚保温的秘诀是什么?朱玉帛走到大棚北侧一片黑SE的反光膜下,向记者解释,“这座大棚其实是一座‘日光温室’,这里的反光膜能起到‘蓄热吸热’的作用,靠晒太阳就让大棚的温度高起来。”记者看到,大棚的侧墙和后墙、棚顶的卷帘都由棉被组成,只需按一个按钮,机械臂就会将棚顶的“棉被卷帘”拉下来,让大棚夜里也能保持较高的温度。“和玻璃温室调节温度方式不同,日光温室无需使用额外的燃料或电力进行加温,可以节省能
源。”朱玉帛说。
在大棚中间,一些擦着电源的传感器正有条不紊地工作着。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感知系统能自动监测空气中的湿度和温度,收集到的数据将实时反馈后台,有助于技术员进一步分析室内环境条件,做好下一步的行动预判。温度过高时,大棚也会自动打开“风口”,为室内降温。
记者在现场看到,草莓并非从土壤中长出,取代土壤的是一袋袋无菌基质。
“博士农场”创建人孟繁佳介绍,这样培养出的果实没有病害传播和杂草生长风险,种植全过程无需使用有害农要和生长机素,果实能达到“完全绿SE”的标准。此外,农场中还有一个蜂箱,里面有7000多只蜜蜂蓄势待发,温度一高,它们就会在大棚中活动传粉。“蜜蜂传粉比通风传粉、人工授粉的效率高得多。”孟繁佳说。
(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