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长治日报
□ 本报记者 张鹏伟 通讯员 李玉娥
1月29日一大早,当很多人还沉浸在梦乡时,沁县杨安乡杨安村已传出阵阵“咩咩”声,循声走进该村养殖专业合作社,只见标准化圈舍里,600多只羊或吃草、或休憩。合作社负责人郭建红正在配料、喂食、清扫,忙得不亦乐乎。看着羊棚里刚诞下不久的几只小羊羔吃得正欢,郭建红盘算着,今年再添几只羔羊,收入又能增加不少。
杨安乡位于沁县最南部,山大沟深,植被茂密,发展畜牧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优势。近年来,该乡为破解规模小这一难题,积极在扩规模、增效益上下功夫,立足“特”字挖潜力,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用好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好政策,通过统一规划争取产业资金,在杨安、泉则坪、南庄、佛堂岩等村落地建设多个养殖场,并支持鼓励家庭农场、中小规模养殖企业发展。在此基础上,该乡因地制宜,提出了分散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利用荒山荒坡、废弃窑洞等大力发展养殖,形成养殖联盟,在全乡形成规模效应,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
“我们村的养殖专业合作社现有高标准圈舍3栋,羊600多只,流转土地10多亩,村集体收入纯利润在15万元。看看咱现在的日子过得多滋润,新房子亮堂堂的,养羊的光景可是一年比一年好啦!”郭建红介绍,靠国家的惠农政策、县乡的大力支持,除养羊能得到收益外,羊粪回收还可增加一部分,效益很不错。今年,他们还要继续扩大规模,在自己增加收入的同时,为更多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为使羊粪变废为宝,杨安乡积极和山西盛花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交流合作、引进技术,利用废弃羊粪,通过二次再加工,加工成为花肥等有机肥,逐步形成了一条养殖-有机肥-种植-养殖的循环产业链,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发展,有效实现带民增收。今年,杨安乡将铆足干劲发展养殖,让TUO贫户的日子过得更红火,让更多群众的生活过得更富裕。
寒冬的暖阳下,杨安新村一排排崭新的青砖瓦房整齐排列,一条条街巷道干净整洁,入目之处,尽显新农村如画美景,令人神清气爽。通过发展特SE养殖,杨安乡正向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美丽乡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