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整个重庆,山地丘陵面积占比高达98%,形成了大量“巴掌田”“机窝地”。其中,15度以上的耕地约为1097万亩,占近40%。
如何打破山地局限,确保粮食安全?近年来,我市以农田宜机化改造为抓手,改善耕作条件,盘活撂荒地,进而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效益。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98万亩,配合半自动履带式拖拉机、稻麦联合收割机等适地农机的研发投用,实现亩均增收近200元。
此外,我市还增加了有机肥替代、绿SE防控、水稻高质高效创建等项目补贴,进一步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新。2021年,全市种粮大户达2464户,同比增加484户,其种植面积47.6万亩,同比增加10万亩。
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改善和盘活,2021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3019.8万亩,同比增长0.5%;粮食总产量218.56亿斤,同比增长1.1%;粮食大面积单产达到361.9公斤/亩,较上年提高近2公斤,单产创下历史新高,端稳“饭碗”的底气更足了。
科技创新增效
“玉米优异种质资源规模化发掘与创新利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西南地区乡村有机废弃物气-肥转化技术装备创新与模式应用”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西南水旱轮作区周年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及应用”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年来,我市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些重大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代山地特SE高效农业赋予了强劲动能。
在去年末的油菜播种季,由市农科院自主培育的特高含油量油菜品种“庆油3号”“庆油8号”种子在长江流域共销售50万公斤,较去年又增加10万公斤,这些种子可种植500万亩油菜。
尤其是“庆油8号”,近两年推广种植面积以50%速度增加。背后的原因很简单:高达51.54%的含油量,200公斤的亩产量,这意味着每种1亩“庆油8号”,种植户的收益比种其它品种要多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