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东方那个艺术大国去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瑰丽曼妙又雄浑壮观的开幕式在惊园世界的同时,也让一位27岁的伊朗小伙更加向往这个东方国度。伊朗首都德黑兰,阿鲤踌躇满志,下定决心要去往中国学习除母语波斯语和英语外的第三门语言——汉语。天津这座距离首都近,充满人文气息和生活气息的城市就成了他的首选。
中伊两国相互往来历史悠久,彼此间既有锦上添花,也有雪中送炭。历史上中国曾在伊朗最困难时对其施以厚待,礼遇三代伊朗国王,留下扶危济困的千古佳话。公元前11世纪,西周的丝绸经伊朗进入埃及,表明三千年前中国与伊朗已有经济交往。到了公元前7世纪,一条从中国经西伯利亚草原通往黑海北岸的贸易线兴起,搭建起“斯基泰贸易之路”,中国丝绸经该线路西段黑海东岸南下,进入伊朗。通过学习,阿鲤对于中伊两国的交往历史如数家珍,认为两个东方国家在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伊朗的春节叫‘nowruz’,和中国春节时长也相近,都是大约两个星期。中国春节有给压岁钱的习俗,翻译成英文可以是‘gift’或者‘present’,但这些单词都和压岁钱有区别。在伊朗,我们有‘eidane’一词,就是‘压岁钱’的意思,而且这个词在伊朗历史里都是可考的”阿鲤认为,文化和人一样,没有十全十美,只有各具各SE,而他最钟请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千古传承。
“中国绘画重在描绘人类的生活,伊朗的绘画则侧重表现画家思想。中国的具体,伊朗的抽象。而我觉得描绘真实的生活更难,我能从中国画家的作品中体会到对生活的乐观豁达和欣欣向荣的活力。”阿鲤说道。
阿鲤拜访天津MAO猴制作老艺人。受访者供图
在天津我总能迸发创意灵感
每天,阿鲤都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把自己所见所闻萌生出的创意记录下来,他说用中国话讲这叫“好记新不如烂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