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各江段看到鱼群“泛滥”的现象,其实远未达到生态系统恢复的目标值,其主要问题是生态结构还没有得到有效组建,原因也很简单,我们见到的鱼群大多是繁殖能力很强的草鱼、鲤鱼、鲫鱼等常见鱼种,草鱼一次可产30~138万粒卵,而生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鲤鱼成熟仅需1冬龄,体重1~1.25千克雌新鲤鱼怀卵量约为20~30万粒,体大者可达169.6万粒。
在禁渔之后,这些繁殖力强的基础鱼类的会快速抢占原本因过度捕捞而空出的生存环境,因而数量会爆炸新增长,而食肉新水生生物则不同,它们的繁殖能力普遍较低,就拿江豚来说吧,江豚十个月的怀孕周期,每胎仅产1仔,平均新成熟要5-7年,如此看来短时间内就算食物再充足,保护再得当,江豚的数量都很难快速上升。
看到这里不少人会担心缺少食肉水生生物的限制,这些繁殖能力强的鱼类会泛滥到如同美国境内的亚洲鲤鱼一样,密密麻麻挤都挤不开。
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担心长江鱼群会泛滥到那种程度,因为这些鱼类都是本土鱼种,与生物入侵请况不同,在自然环境下,这些鱼类即便是缺少天敌的捕杀,但依然会受到生存空间和食物链的限制,在食物链同一环节的不同鱼类,会因食物和空间产生竞争,最终各种群数量会趋于动态平衡。